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5-21
2018-05-21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冷静对待上市公司理财热

作者: ■夏敏仁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74

    近年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常见现象,经常能看到上市公司公告使用部分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根据一些媒体的统计,上市公司2017年度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已突破一万亿元,金额之大着实吓人一跳。全年A股股权融资总额也不过一万多亿元,难道募集来的资金都用来买理财了吗?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媒体统计的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金额是按照“发生额”累加计算的,而理财产品的期限通常不长,短的3天、5天,普通的30天、60天、90天,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这一万亿元是一年期间滚动累加的结果,实际金额远低于此。整体来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较小,不值得大惊小怪。而且,在一些轻资产、高科技公司中,大笔的现金管理金额比较常见,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美国苹果公司投资于有价证券的金额高达2500亿美元,占其总资产的66%;微软公司投资于有价证券的金额约730亿美元,占其总资产的58%。
    近年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模连年攀升,这是上市公司数量增加、资本实力增强和加强现金管理能力的正常结果。现金管理工作是考验上市公司管理层能力的一个方面,既要保证生产经营使用资金的需要、留出应对临时情况的余地,又要见缝插针、合理规划以提高资金闲置时的收益。假定以1亿元进行计算,用于购买收益率较低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一年会有300多万的收益,如果不对这些暂时闲置的资金进行合理利用,任其趴在活期账户中,这是公司管理层的失职,也是对企业和投资者利益的损害。
    关于理财产品的风险,整体而言,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以银行保本理财产品为主,安全性相对较高。对于使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监管部门要求投资的产品须满足保本要求。对于自有资金,上市公司普遍建立了内部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从公司内部控制角度对安全性进行把控。虽然理财产品并不都是稳赚不赔,但市场上曾经热议的美的集团、国民技术等风险个案,并非是理财产品自身的风险,而是涉及到刑事犯罪的小概率事件。
    当然,也有一些情况是值得关注和应当避免的。有些上市公司,不努力拓展主业、发展实体项目,却长期拿着从市场中募集的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吃利息”,令投资者十分气愤。这里有一些是无奈之举,因为行业发展出现变化,原有募投项目难以进行或预计实施后亏损严重,或者因为市场阶段性过热,超额募集了大量资金;在未找到更好的出路前,上市公司出于谨慎保留资金,为增加收益购买理财产品。还有是因为个别上市公司融资冲动,在拥有超出必要周转资金的同时仍通过资本市场“圈钱”,这已经成为监管审核的重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制。
    宏观层面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金融机构层层嵌套、叠床架屋的现象也有可能引发以钱炒钱、“脱实向虚”的风险。相关部门近期已出台措施,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引导资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另外,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增加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链条,会抬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这就需要资本市场的融资方、投资者、中介方、监管者共同努力,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