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5-18
2018-05-18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去杠杆”导致中企违约数量上升

作者: 【记者朱永康北京报道】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23
    中国信用市场传来不妙的讯息:过去几周,境内债券市场发生多起违约。标普全球评级认为,违约率上升是因为金融监管加强给薄弱企业的再融资造成了困难。
    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李国宜表示:“过去几年一些企业依靠表外融资激进扩张业务。如今受政府降低金融风险行动的影响,表外业务普遍收缩。”
    新的监管规则要求银行将表外信贷资产逐步移回表内,并在账面上充分体现这些资产的风险。这一情况压缩了一部分薄弱企业所依赖的非常规流动性渠道。
    李国宜说:“多数违约实体的信用状况都呈恶化之势。这些实体采用高杠杆的资本结构,放大了亏损。”
    今年以来已有13笔债务违约,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民营企业。很多违约企业都位于企业融资依赖于本地银行的地方。由于对批发融资的依赖度较高等原因,本地和区域性银行更难适应政府整顿影子银行的环境。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向金融系统释放流动性。但标普预计监管的强化仍将继续。监管收紧不仅打击了影子银行,还增加了高负债省市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筹集资金的难度。
    境内信贷环境收紧逼迫企业出海,致使去年境外债券发行创下新高。但在国际利率上行、风险溢价扩大的大环境下,境外市场的融资成本也在上升。近几个月很多信用质量较低的企业谋求在境外市场发行美元债券未果。
    另一个不利于境外债券定价的因素,在于大型国有金融企业从境内外市场举借低成本美元资金投资于高收益境外债券的“中资买中债”(China bid)现象消退。来自这一渠道的流动性降低了中国企业发行债券的利率。“中资买中债”之所以消退,标普认为是因为金融企业融资成本升高,以及主动采取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获标普评级企业今年无一违约,但部分违约边缘企业的再融资风险正在升高,其境外新债的发行利率也在上升。
    李国宜说:“随着流动性趋紧、融资成本上升、未来6至18个月到期债券规模膨胀,实力较弱的发债人违约风险将会增加。”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