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5-17
2018-05-17 第02版:二版 【字体】大 |默认 |

中国财富管理渐显“数字化”趋势

仍存三大困境:市场亟待规范、投资人尚未成熟、机构良莠不齐

作者: ■潘清王淑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79

    近年,财富管理渐显“数字化”趋势。业界人士认为,市场亟待规范、投资人尚未成熟、机构良莠不齐,仍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亟待解决的三大困境。
    花旗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额达188万亿元人民币,个人财富规模在过去10年中增长了5倍。
    伴随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线上理财、智能投顾等概念出现,越来越多民众选择以“线上”方式投资理财,规模庞大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呈现“数字化”趋势。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陆金所近日在上海联合发布《全球数字财富管理报告2018:科技驱动·铸就信任·重塑价值》(以下简称报告)称,到2017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已达近6.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9.3万亿美元。财富管理产品线上化渗透率为34.6%。
    安永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有69%数字活跃消费者使用金融科技服务,高于美国的33%。
    在看好市场发展前景的同时,业界人士认为,中国财富管理仍有三大困境待解决。
    首先,财富管理市场亟待规范。投资者“被动接受”现有理财产品,而非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规模进行主动选择。延续多年的“刚性兑付”使得市场风险集中于少数金融机构。
    其次,投资人尚未成熟报告显示,84%中国投资者主力资产配置的平均投资期限分布于3至12个月,短于成熟财富管理市场。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资金占比超过80%,显示中国投资者对风险的分散意识尚停留在机构刚兑能力而非投资标的。
    第三,财富管理机构良莠不齐。在部分机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事件频发。
    今年4月底,央行等多部门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界普遍认为,监管机构在坚持打破刚兑、限制杠杆、消除多层嵌套等方向上再下重拳,将令财富管理行业面临业态“重塑”。
    报告认为,伴随市场转型,科技将取代以刚兑为基础的“机构背书”,成为下一阶段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信任基础。作为与财富科技相关度最高的四项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将在客户画像与分析、规划与配置、交易与执行、组合管理等环节改变传统业务逻辑,从而使财富管理更普惠、更专业、更开放。
    在陆金所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计葵生看来,未来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有三大确定性:人工智能将在咨询方面与人工形成互补及替代;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将向基于绩效的资产管理转变;在固定收益类投资更多转向权益类投资时,智能投资组合工具将可能被大量采用,“如何投资”与“投资什么”将变得同样重要。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