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5-07
2018-05-07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努力培养“有梦想有情怀有作为”的年轻一代渝商队伍

作者: ■向远春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4848

    今年,中央统战部明确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不忘创业初心、接力改革伟业”,广大非公经济人士要深刻理解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深入思考,坚定理想,筑牢信念,努力为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做出新的贡献。
    如何认识“不忘创业初心、接力改革伟业”这句话?
不忘创业初心 弘扬两种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什么是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初心?我的体会就是要弘扬好“两种精神”:一是作孚精神,二是光彩精神。
    不同时代创业有着不同的主题。抗战时期,国难当头,民族企业家者承担着救国图存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原工商业者担负着建立经济基础的任务;改革开放时期,非公经济人士肩负着加快经济发展的责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营企业家要挑起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回看走过的路、审视脚下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无论是原工商业者,还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总有一种信念激励企业家不断前行,这就是创业初心,它是促进“两个健康”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在抗战时期,大家耳熟能详的爱国实业家、原工商业者——卢作孚先生,创办民生公司之初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宗旨,并毕生致力于探索实业救国强国之路。当抗日进入到了关键时期,卢作孚舍小家顾大家,调集轮船参与运送人员物资,在不到40天内完成了战略物资搬运和难民输送,保存了中国工业命脉,实现了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内战结束后,卢作孚提出了“乡村现代化”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把北碚打造成为了乡村建设的试验田。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指挥民生公司滞留香港和海外的船舶驶返内地,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改造,投身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毛主席曾称赞卢作孚是“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以卢作孚为代表的工商业者还有很多,比如:范旭东、张謇、荣氏兄弟,等等。爱国奉献,是激励原工商业者实业救国的创业初心。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老百姓为了解决就业和生活问题,“两种人”开始走上个体工商业的道路,其中一个人群是待业青年,他们靠自强自立,不向国家伸手,不给家庭添负担;还有一个群体人是本来已经有固定工作,他们主动砸烂自己的铁饭碗,有梦想、有追求,通过努力打拼事业。当时,个体工商户并不被社会认可,大家认为干个体是不光彩的职业,个体工商户自己也觉得“矮人一等”,没脸见人。为了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1983年8月30日,胡耀邦发表了著名的《怎样划分光彩和不光彩》的讲话,他强调:“光彩与不光彩,究竟用什么标准来划分?一切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劳动都是光荣豪迈的事业。凡是辛勤劳动,为国家为人民做了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光彩的!”又说:“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广大劳动者不向国家伸手,为国家富强,为人民生活方便做出了贡献,党中央对他们表示敬意,表示慰问。”这个讲话,充分肯定了从事个体经济是光彩的劳动,大力支持了当时遭受歧视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也鼓励了一大批工商业者发扬光彩精神、纷纷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了民营经济快速壮大,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崛起。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民营经济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在要素都在深刻变革,民营企业还面临着“三山”“三门”等诸多问题和困难,民营经济发展任务非常艰巨。越是有压力,就越要有定力。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主题与“三有”渝商队伍建设要求是一致的。民营企业家要始终保持爱国奉献、奋发自强的创业初心,这也是我们推动事业发展的源动力。我们要真正把企业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把个人成就与祖国富强统一起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努力在创造财富、回报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绽放光彩。
接力改革伟业 实现伟大复兴
    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下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而今已成为主力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民营企业家责无旁贷。
    一是要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推动发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理解“8个明确”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致力于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体来讲,要结合实际,把握大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适应智能化、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和趋势,在转型升级中焕发生机。过去,我们片面强调高速度,低质量、不规范、粗放式发展在所难免,确实也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家是野蛮生长的受益者。现在形势不一样了,消费在升级,环保、能耗、安全等方面要求在提高,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民营企业要主动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改革创新补短板,努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和发达省市相比,重庆民营经济创新能力较弱,截止2017年,全市民营国家和市级科技型企业累计6500多家,只相当于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的5.9%,相当广东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41.5%,差距非常明显。下一步,大家将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按照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重庆制造”向“重庆智造”“重庆创造”转变。
    二是要为重庆改革发展贡献力量。重庆民营经济已占据半壁河山,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0.5%,在全市税收的占比达到57.6%,市场主体占比达到96.8%,新增城镇就业中90%在民营企业。五年来,重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保持了12%的平均增速。但是重庆民营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企业规模还是营商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使与四川省、安徽省等民营经济中等发展水平的省相比,重庆的差距依然不小,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如,从民营经济总量看,我们仅为广东、江苏的1/5,浙江的1/4强,不到四川的一半;从每万人拥有民营市场主体数看,浙江为904.5户;江苏为827.3户;上海为848.4户;广东为785.9户,均高于重庆的686.9户;从龙头企业发展看,重庆入选民营企业500强的11家上榜企业营业收入总和,比排名第3的山东魏桥1家都要少715亿元。看到这些差距,带给了我们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当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陈敏尔书记强调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出“民营经济是天生的市场经济、老百姓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增强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唐良智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优化营商环境”“到2022年,全市民营经济占比要达到55%”。可以说,重庆民营经济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家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和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主动参与全市“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奋起直追,加快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尽快缩小重庆民营经济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关注年轻一代 引领健康成长
    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教育培养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更是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一大批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逐渐走上前台、担任主角,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教育培养,努力打造一支“有梦想、有情怀、有作为”的年轻一代“渝商”队伍。
    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年轻一代民营企业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离不开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当前,改革开放已走过了40年,当初许多创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正逐渐步入老年,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接班问题逐渐凸显。与老一辈民营企业家相比,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大多有着改革创新、国际视角、互联网创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但也存在着对国情党情认识不足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老一辈民营企业家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直接受益者,他们大多是通过纵向的视角来感受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体会我国生活条件的快速改善,所以对党和国家的感情也更加深厚。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大多具有国外留学的背景,在国内时间比较短,对党和国家发展不够熟悉,更倾向于把我国与发达国家作横向对比,因此容易看到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鼓励和引导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创好业、接好班、经营好企业、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事关重庆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我们要树立培养好年轻一代就是赢得民族未来的理念,增强做好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教育引导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同他们在思想上真诚沟通、真心交流,为他们解疑释惑、鼓劲加油,努力成为他们的益友、挚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要理解支持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成长。
    当今时代的年轻企业家自身也面临着压力与困惑,我们要多理解、多关心、多包容、多支持、多引领。
    两代企业家有“四个不一样”:追求目标不一样,老一辈企业家创业之初的想法多是为改变生活状况,新一代多是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经营理念不一样,新一代企业家认为父辈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传承,但更应关注新发展理念、新经济业态、新商业模式;与外界沟通方式不一样,年轻一代认为靠人情拓展生意的方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更应该多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思维等方式拓展外部联系;对待企业发展的情怀不一样,老一代以“闯和干”字当头,讲究天道酬勤,新一代以“创和智”字当头,讲究“天道酬智”。观念差异有时会带来矛盾和冲突。我认为,以上这四个“不一样”是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面对的家庭内部压力。
    当前,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民营企业的代际传承交织在一起,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面临着来自家族关系的压力、企业转型升级和传承接班双重压力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等外部压力。要给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更多鼓励、更多机会、更多包容,让他们在市场大潮中去磨练和成长。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上的引领,这是我们各级组织,特别是工商联组织的重大责任,要在理解支持的同时,一定要引领年轻一代像父辈一样听党话、跟党走,这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也是对年轻企业家的政治关怀。要结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活动,开展国情党情的教育,引导他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做到政治上有方向;要引导他们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大政方针,坚持开拓创新,坚守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到发展上有方向;要引导他们树立新财富观,继承发扬作孚精神和光彩精神,奉献社会,像先贤那样树立人格,做到在做人上有方向。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希望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凝聚改革共识,抓住改革机遇,带领企业加快发展。工商联将一如既往地为企业家提供支持,努力推动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
    (作者为重庆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本文系作者“在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之青委会铜梁潜能行论坛上的讲话”,有删节。)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