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4-02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一家硅谷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战略 |
SFMOTOR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正萍访谈录 |
作者:
■本报记者白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365 |
|
|
|
|
|
|
SF MOTORS(以下简称SF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正萍,日前在美国硅谷总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将更有机会赢得全球新一轮的竞争。SF立足于高起点,将发挥中美两地的市场优势,与所有致力于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志同道合者共同携手,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应用,推动EV领域的产业链资源整合及整体快速发展。 全球化定位是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记者:中国现在大约有300多个新能源车品牌,包括SF后续也会投入到中国,但是产品可能到2019年才会上市,SF的机会在哪里?后续投资是否计划引入其他投资人? 张正萍:您说的对,中国现在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的确比较激烈。但是总的来说,我认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像我们这样做中高端、高起点电动汽车的企业并不是很多。我们对SF的产品很有信心。前期主要投资方是小康股份,我们已经看到了SF公司的发展快速、决策高效,是得益于小康股份的投资;后续的投资计划,我们是开放的,欢迎更多的战略投资人介入。 记者:在重庆的金康新能源汽车公司,与SF公司的关系是怎样,今后是否可以做到协同式发展?SF定位为智能汽车的全球企业,怎么体现全球化? 张正萍:金康主要致力于SF公司在中国的生产和制造提供帮助,金康在国内布局的“三电”(电机、电池、电控)生产线建设目前已经在重庆开工,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生产线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完全竣工,实际上SF主要是作为新能源车的标准化管理要求及技术和产品输出,金康负责在中国的制造。 记者:SF公司的发展方式跟国内其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式不太一样,把研发设计放在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四个国家,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建立工厂,这种方式有可能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发展的一个趋势吗? 张正萍:SF公司最初到硅谷就是奔着电驱动和智能驾驶来的,因为硅谷在这个方面是绝对的领先。从整个研发来看,除了驱动系统和智能驾驶,SF公司在德国还拥有一个团队,主要负责内饰的设计和电池包结构的设计。德国的工程师很厉害。另外在美国密西根州安娜堡还拥有一个研发中心,着重对整车前瞻性的研究,以及在美国完成碰撞试验;还有在日本的电池研究所也成立了,主要针对将来电池的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在中国重庆和北京,也设立有研究中心,北京的研究主要是如何适应中国的驾驶,重庆的金康汽车有相应的中国标准的电动汽车厂开展一些适应的改进。总体来说,SF公司的研发就是整合了各个地区最优势的资源,比如硅谷的电驱动和智动驾驶优势,包括人才的优势,SF公司现在美国硅谷的公司总部有近300名来自30个国家的研发人员,都体现了国际化。 从生产制造上看,SF公司布局中国和美国,产能覆盖东西两半球;在销售模式上,SF公司在不同国家会根据不同的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节奏来确定销售策略,比如在中国,互联网电商的普及率更高,SF公司会更早在中国推出互联网电商这样的销售方式。 未来实现产能20万台 记者:SF5这个产品现在有什么亮点,上市后的价格定位区间?在美国的定价和国内市场的定价会有区别吗? 张正萍:SF5的亮点,一是整车的造型非常新颖,这与国内众多电动汽车是有区别的;其次动力方面也是非常强劲的。至于定价还是希望留在新车上市发布时再公布吧。 记者:现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大部分是采取来硅谷做研发中心,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而SF公司基本上是同时在美国和中国建立了生产基地,请问这种模式的设计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美国和中国两个基地分别的设计产能是多少? 张正萍:在中美两地布局,主要的考虑是我们一开始就在美国这边研发,当初设计整个产品线,SF公司在硅谷搭了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除了做相应的测试和试验外,也具有一定的生产制造能力,比如硅谷这边研发出来的电机、电控、电池、电芯等产品,可以及时按照工厂的生产方式制造出来,并且制定标准,然后才会把它复制到印第安纳的汽车生产工厂进行规模生产。跟其他一些同行不太一样的就是我们在美国先研发,再制造,产品基本成型以后再到其他国家去制造。 美国的工程师都非常厉害,我们这栋办公楼里就有至少30个博士,比率非常高,占10%,其他70-80/%是硕士学位。硅谷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当然如果这边研发出来的成果直接落地中国去制造,会有一定风险,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在硅谷研发并制造。 目前美国工厂按照年产5万台收购了AMG工厂进行布局,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国内重庆金康按照年产15万台规划建设,中美两地加起来是年产20万台左右,计划未来3到5年实现满产。 记者:这次硅谷发布的SF5、SF7两款SUV电动汽车,属于中高端车型,先在美国上市再到中国,那么今后有的车型都会同时在美国和中国上市吗? 张正萍:我们希望未来的产品能够同步上市,但是初期因为美国标准与中国有一定差异,所以我们按照美国标准先把美国的这个产品做好,接下来再在中国进行投放,但是两边的产品工艺是一样的。 推动国际电动车制造向前发展 记者:国内目前人们对于纯电动汽车的接受度,还达不到在两到三年内实现普及,甚至有专家认为电动汽车要在中国普及或者基本普及,可能需要十年时间,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正萍:从目前来看,中国对中高端的汽车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不光局限于电动汽车,包括传统的燃油汽车。对于SF公司来讲,接下来推出的产品,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充电难问题,同时我们未来的电驱动技术对于整车的性能没有损害,既能达到非常高的加速度,同时续航里程不会降低。,这个核心技术在整个行业都具有战略优势。SF产品的整个外形、内饰,以及整车科技的大力投入也是为了满足中高端市场客户的需求。 我们为什么来美国做SF这个企业?初衷并不是在美国搞完研发,回到国内就去大肆攻占规模化的市场。我一直关注美国的电动汽车市场,从小就在汽车圈长大,小的时候上学时,人家放假都是去玩,我基本上就是到工厂去了解体验冲压焊接,包括到组装车间勤工俭学。从小在汽车圈子里长大,从小对各种汽车非常感兴趣,发现美国不像中国,没有这么多的电动车企,真正的电动车企业,也只有特斯拉,其他虽然硅谷研发的有很多,但是都还停留在设计阶段,工厂也没有,资质也没有,都还比较早期,用中国的古话来讲,美国的电动车企叫独木不成林。但是美国是个很大的市场,电动汽车的增速没有中国快,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参与的人太少,带动的人太少。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是希望在美国的电动汽车市场进行深入参与,并且推动国际电动车市场向前发展。全球电动车市场非常大,海够深,应该容纳很多的同行共同来参与。 记者:SF公司与传统的4S销售店这种模式有什么差异?在品牌定位方面跟小康有什么差异? 张正萍:2016年创立SF公司的同时我们在美国硅谷投资了一家大数据公司,这两年也是深耕美国和中国两个市场,并且在汽车行业有非常不错的业绩,这也是支撑我们接下来作为直营销售的一个基础。在中国我们更多的考虑通过直营模式,可以更好地去了解用户,更好了解潜在的消费者。 SF与小康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品牌,小康做的还是传统汽车这块,SF公司专注于纯电动,而且是中高端,整个设计制造到销售完全独立,包括品牌,双方更多的是在金康的业务上进行一些合作。 记者:有观点认为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未来可能只有几家车企能活下来,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张正萍:汽车市场真的很大,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时代,传统汽车到电动汽车,可能会像传统手机到智能手机这么一个过程。由于市场很大,大家的机会也很多,不至于就几家汽车企业,因为各自都会有不同的竞争优势。比如SF公司,不光包括整车产品,同时包括整个电驱动平台、储能系统、电芯,都是系列化的产品,我们会跟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共享我们在硅谷包括在全球各地研发出来的产品。就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来看,不是某一家能够推动的,更需要整个行业来共同参与。SF公司作为主机厂,可以更好整合这些资源,通过整车牵头,从电驱动、智能驾驶、电机,到储能系统,让更多的战略合作者加入进来,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白勇/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