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3-20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河北邢台南沟门村的致富“三连跳” |
|
|
|
|
|
|
从几十户村民经常吃树叶、出去要饭吃到家家户户在林间住上小洋房,河北邢台南沟门村村民50年来实现了生活“三连跳”。巨变,只因村子与树结缘。 “南沟门村600余口人,350亩耕地、4700亩山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人们烧火等需求,山场一度只剩不到3600棵树,只要降水量稍大一点,村子就会小规模的发洪水,人们生活苦不堪言。”南沟门村村支书王德英回忆。 王德英1987年当选村支书,开始带领群众治山造林,向“树”要钱。大家相信,人均百棵树,不富也得富,于是开始与大山“斗”上3年。全村人不分男女,早5时上山,晚10时回家。不少村民称,当时有人高烧39.3摄氏度,喝一碗姜汤后仍坚持干活。 几年过后,村里山的颜色由土黄变为了翠绿,村民再也不用担心降雨后自家田地被淹,一直吃不饱饭的村集体,在1992年实现了粮食有结余。 “但到了2000年,村子走了10多年的‘弯’路。”王德英说,“当时我们看到运输煤炭的车都经过村周围,就办了个煤炭加工厂,来钱非常快,之后又扩大规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种的不少树都被砍伐,山场又处于闲置状态,农民增收也不明显。”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当时桌子一天不擦,就有一层黑,种的板栗也因工业污染无人问津,看似繁荣的村庄其实只富了极个别人,还污染了环境。2012年开始,村里开始讨论转型。 现在的南沟门村,人均已有260多棵树,得益于几条高速公路的建设,目前他们开始以观赏树木为支撑的旅游休闲度假区,“3年后,我们这里的旅游业会真正成型,我们将继续向‘树’讨生活。”王德英说。 (赵鸿宇郭雅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