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3-12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张峰委员:提高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投放比例 |
|
作者:
■本报记者黄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16 |
|
|
|
|
|
|
“从去年国家对金融实行调控以来,中国的实体企业,一方面陷入了资金成本上升,‘融资贵’、‘融资难’的难题,另一方面遇上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城市房地产价格攀升带来的营商成本大幅度上升等问题,导致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锋在两会期间向中华工商时报表示。 张锋说,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金融信贷数据增长较强,而实体经济却改善有限,出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冷热失衡的现象。 他反问道,从历史数据看,作为社会融资主渠道的银行信贷资金增长率基本高于GDP增长率,2008年以来高出幅度尤为明显。如此高的融资总量为什么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大量的资金到底都流向了哪里?是否真正投入了实体经济?张峰认为,摸清这些问题对加强信贷资金投放监管,执行好货币政策,提高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及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峰建议: 一是提高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投放比例,国家对信贷资金的支付和流向进行严格控制,对信贷投放比例进行严格考察和控制,不得以利率高低作为信贷投放的标准,切实提高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投放比例。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金融信贷数据增长较强,而实体经济却改善有限,出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冷热失衡的现象。从历史数据看,作为社会融资主渠道的银行信贷资金增长率基本高于GDP增长率,2008年以来高出幅度尤为明显。如此高的融资总量为什么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大量的资金到底都流向了哪里?是否真正投入了实体经济?摸清这些问题对加强信贷资金投放监管,执行好货币政策,提高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及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对流向实体经济的表外业务应在监管政策上予以支持。在国家对金融调控以来,表外业务被严格控制和管理,甚至出现一刀切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于切实支持实体经济,资金凿实流向实体经济的表外业务应当予以支持,不应一刀切管理。我国中小企业一直都存在融资难的情况。这些企业如果从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融资,准入机制门槛较高,因此选择影子银行的融资渠道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成为影子银行得以生存的另一重要原因。不能因为影子银行蕴含风险就简单否定,需要区别对待和管理。 三是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实体经济直接融资、适当逐步降低间接融资比重、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大力鼓励金融创新、加快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鼓励各种新型金融机构包括私募基金、风险投资、信托、租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创建一个富有竞争活力、创新活力、富有想象力的金融市场体系。 四是金融商业机构应该切实落实国家对高新企业的政策和奖励。通过集聚高新区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一批表现突出的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创新平台,激活更多创新成果,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五是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引导社会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强化环节管理,不断完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机制,提高基金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