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3-11
2018-03-11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张华荣委员:打好“扶贫先扶教”攻坚战

作者: ■本报记者王志新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92

    扶贫攻坚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认为,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据了解,江西省2016年仍有贫困人口200万人,“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实施“十大扶贫工程”,力争在2018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根据《江西省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到2018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不因教育原因致贫,贫困村各项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张华荣指出,教育扶贫不同于经济扶贫,其目标不仅仅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学,还要让他们和其他家庭的孩子在同一个起跑点上,这意味着教育扶贫要推动教育公平,需出台相应政策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张华荣认为,现在主要存在以下七方面问题:
    一是客观条件差,教育基础薄弱。贫困地区大都地处山区、牧区和高寒高海拔地区,资源禀赋差,教育欠账多,办学条件不足。
    二是城镇化进程迅速,合理布局教育资源难度大。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学校空心化和城镇学校“大班额”矛盾叠加的现象。
    三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培养水平亟待提升。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普遍缺乏实习实训条件,难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部分学生因对职业学校教学条件不满意而选择辍学,有的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难以在当地顺利就业。
    四是教育扶贫的对象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如果将这些家庭的孩子从一般家庭的孩子中识别出来,并贴上标签,成为扶贫对象,对其成长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有些甚至可能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五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近年来,由于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性别、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缺编突出,教师发展机会较少,“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依然突出。
    六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需进一步激发。多年来,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发展教育、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需进一步调动。
    七是受“读书无用论”等影响,部分地区的群众不愿送子女上学,青少年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此,张华荣提出六项建议:
    一是教育扶贫的对象是孩子,他们不同于成年人,教育扶贫的措施要更公平、更人性和更具综合效应,要从贫困家庭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关注他们的经济问题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
    二是将教育经费重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倾斜。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民办中职学校)免除学杂费,帮助更多寒门学子完成学业。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培训。在贫困地区办好一批职业院校,支持一批特殊优势专业,支持贫困地区学生到东部地区接受职业教育,使贫困地区每个适龄青少年都能学会一项实用技能、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四是对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特殊关爱,加强学校对其全程管理,强化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体系,并探索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
    五是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推进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方便贫困地区孩子上学,并继续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同时,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六是加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人才。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