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2-07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福清:建好异地商会助力家乡发展 |
|
作者:
■徐志南本报记者俞凤琼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56 |
|
|
|
|
|
|
“这次,我们把异地福清商会的会长、在外担任异地福建和福州商会会长的福清籍企业家请回来,列席政协第十四届福清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并安排部份会长在主席台就坐。”采访当日,恰逢福清两会举行,福清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吴云斌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异地商会建设话题。 吴云斌介绍,在全国各地投资兴业的福清企业家近40万人。近年来,福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异地商会建设,特别要求在未成立异地福清商会的省会城市加大组建力度。福清市工商联秉持“成熟一家、组建一家”的原则,坚持以每年2-3家的进度着力推动异地福清商会的组建工作。目前,全市共组建异地商会24家,其中省级异地商会4家。 谈及如何推动异地商会的组建,吴云斌表示,福清的做法是:首先,密切联系,加强服务。充分利用融商大会,新春茶话会等平台,一方面了解企业家在家乡的各类需求,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凝聚乡情;另一方面了解各地融企发展状况,寻找组建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积极引导当地有影响力的融商筹建异地商会。其次,主动介入,全程服务。市工商联安排人员划片联系,在筹备异地商会时,主动介入,加强指导,化解分歧。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架起两地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工作的桥梁,特别近两年来新成立的3家省级异地商会,由于跨建制的原因,两地政府之间都进行过反复的沟通,最后才使得组建工作顺利完成。 “组建异地商会重在选好会长”,吴云斌说,在会长人选方面,福清市工商联注重把好入口关,多方倾听当地融商意见,不局限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重在人选具有区域代表性,有较高的社会威望,这样确保商会筹建工作可以事半功倍。“在选好会长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物色商会所在省份各地市的常务副会长人选,由其负责当地的会员吸收、活动筹备等各项工作,确保商会成立、管理、运转有序进行。” 异地商会的管理是工商联工作的一大难点。福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每年召开一次商(协)会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异地商会建设好的经验和方法。认真摸索建立异地商会工作制度,督促异地商会充分发挥作用,下发了《关于指导引导和服务异地福清商会的实施办法(试行)》,推动异地福清商会健康有序运行。福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异地福清商会工作,确保异地商会活动至少有1名市领导参加。同时,市政府还专门拨付款项,支持商会工作交流会的举办。 在吴云斌看来,做好异地商会工作还必须强化服务、着力引导、深化培训。服务方面,推行“家乡有事就找工商联”的理念,深化与政府职能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努力为异地商会成员提供周到服务;引导方面,借商(协)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契机,让商会间互相交流学习,推广好方法、好经验,引导他们按照“四好”标准推动商会建设;培训方面,通过举办讲座、专题培训、网络远程培训等途径,帮助会长、秘书长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把握党和国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加强工商联工作的方针政策,引导他们认清发展形势、把握发展大势、稳定发展预期、坚定发展信心;学习管理组织商会运行的模式,提高业务能力。 “在遍布全国各地的众多‘融商’中,异地商会吸纳了其中70%以上的代表性人士,已经成为凝聚‘融商力量’、打造‘融商’品牌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大福清’建设的重要力量。”吴云斌说,福清异地商会的发展,不仅拓展了融籍企业家交流合作、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渠道,也架起了海内外乡亲与家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随着行政审批“超时默认制”等举措的推行,福清的营商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在外乡亲返乡兴业。去年10月,2017年福清商会工作交流会举行项目签约仪式,共有20个项目上台签约,总投资达285.86亿元,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融商回归项目。此外,多年来,海内外福清乡亲秉持爱乡情怀,热心慈善公益。同样是在2017年福清商会工作交流会上,与会企业家捐赠奖学助教基金8500万元、中央公园项目建设资金3000万元、南少林文化旅游园区项目首期善款1亿元、捐建名牌完全中学一所,以上累计捐赠近十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福清异地商会实现了由‘对外拓展’向‘内外并举’、由工商联推动组建向在外融商发起组建、由‘乡情聚会’到‘制度治会’再到‘文化立会’、‘实力强会’的转变;异地商会广大会员也实现了由‘走出去’到‘回归来’、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由追求个人致富到履行社会责任的转变,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社团组织。”吴云斌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