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1-29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天津市工商联献策增强民企政策获得感 |
建议进一步完善服务举措推动落实 |
作者:
■本报记者高鹏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13 |
|
|
|
|
|
|
在天津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天津市工商联表示,为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建议政府方面进一步完善服务举措,推动政策落实,更加注重公平平等,更加注重普惠,扩大政策覆盖面,构建适宜企业发展的生态系统,推动天津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福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体现了党中央对民营企业的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将迎来新时代发展新纪元。 去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天津尊崇爱护企业家的氛围更加浓重,“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更加牢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更加明确,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定。 但实际工作中,一些政策还存在着差异性和不连贯性,影响了企业的安心发展和经济的持续稳定。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里外有别”,有的部门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更加关注对外招商,而忽视对本地企业的培育。政策偏袒、资源错配,让本市企业家有“受冷落”的感觉;二是“前后有别”,有的企业落户天津后,或享受的政策与招商时有差距,或政府拖延兑现已允政策,让外地来津企业有“被欺骗”的感觉;三是“上下有别”,有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出现效力递减现象。政策制定、政策宣传、政策落实“三个层面”之间心态不一、行动不一,导致政策效果“打折扣”,让享受政策的企业家群体有“不解渴”的感觉。 天津市工商联提出,今后从以下几方面推动:一是进一步坚定改革创新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敞开“津门”吹新风、破除顽疾展新颜,打破遵从惯例、遵循旧习、遵照他人的思维定势,营造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氛围,推动更多具有天津特色、具有开创性的政策出台落地。落实“护幼、容错、不赦罪”制度,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热情。制定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行为准则,规范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交往的行为,打消外界对领导干部“亲中不清”的猜疑,消除领导干部自身顾虑,解决“亲但不清”的廉洁问题和“只清不亲”的政治问题。 二是进一步明确公正服务导向。按照“内外兼修”的工作思路,只有先聚焦本地企业发展需求、成长特点,构建阳光灿烂、水草丰美、适宜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才能根据产业配套、城市定位,更有针对性地引进重点龙头企业,更好地提升天津市整体发展水平。“整理好自家土地、呵护好自家庄稼”,才能登高望远“移植高产作物”。否则一味地紧盯“别人家的高粱”,冷落“自己家的玉米”,不仅会影响天津+市企业家的心态和团结,还会影响天津市的“收成”。 三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举措。按照左右平衡、前后一致、上下均等的原则,不断完善天津市政策服务举措。对外招商政策和本地现行政策要“一碗水端平”,避免“有高有低”、“有落差”;外省市企业入驻天津后,要如实兑现政策“不打折扣”,让企业感受到天津的热情和诚信,主动融入天津、自觉爱上天津、自愿扎根天津;各级部门在落实政策中,不仅要坚决杜绝逐级缩减政策范围,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不缩水,还要依法依规适当扩张政策外延,改政策落实“倒金字塔”为“正金字塔”,不断增强企业的政策获得感。 四是进一步树立长效服务理念。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理念,构建欢迎企业来“找茬”的服务模式,推进政府服务供给侧改革。有关部门要鼓励企业针对办理流程、服务态度、便捷程度来“找茬”,敞开心扉聆听企业的意见建议,再根据“找茬”内容不断优化完善服务,做到日臻完善。要按一定比例选择重点企业,建立长效服务体系,定期询问企业发展状况,解答问题诉求,形成企业家完整的成长记录,让企业家感受到党和政府长期的服务和关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