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1-29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建言献策 上海市工商联关注食品安全 |
|
作者:
【记者杨联民上海报道】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78 |
|
|
|
|
|
|
上海市工商联针对食品行业目前存在的企业以“小、散、弱”为主,小企业面广量大难以监管,在“互联网+”时代网络食品平台存在一定程度的“监管缺位”,第三方检测机构和行业协会偏少现状,日前向上海正在召开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递交提案建议,在政府监管的同时要加强运用市场化社会化力量监管食品安全。 这份题为《关于加强上海食品安全领域市场化社会化监管的提案》表示,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上海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光靠政府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市场化、社会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目前,食品安全存在三个“痛点”:食品安全监管之痛、食品安全源头之痛、行业自律与社会化组织治理之痛。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网络外卖政府执法检查难以打通外卖平台资信连接的“最后一公里”。许多百姓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 为此,上海市工商联建议: 一是要运用市场的力量,推动企业自律及自我提升。 合理依托“互联网+”商业平台的创新手段,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探索推广如上海大众点评网等网络平台型企业与工商总局合作“互联网+食品安全”的创新尝试,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积累的大量活跃、动态数据,一方面将用户投诉信息直接反馈到政府监管部门,另一方面也可将相关餐饮企业的处罚信息在推介平台上公布,让用户有自主选择权和更多的知情权,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进而提升本市的食品安全水平。 考虑设立食品安全的专项奖励和补贴项目,鼓励食品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相关投入。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中小型食品企业提供平台化、共享的检验技术支持。对配置检测检验设施设备、开展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购买先进设备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引进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管理专项人才等给予奖励等。 严把市场准入关,确保食品安全质量。通过资质认证、商业责任保险等手段,提高产品入场标准,尤其注意对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进货关加强监管,避免无证无照产品公开进入流通渠道。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的“黑名单”制度,以消费者投诉和日常检测结果强化风险监控,引导企业实现食品安全自律。 二是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有效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鼓励行业商会通过多种渠道,反映基层食品生产、流通企业诉求;在制定行业标准、出台相关政策时,征询食品行业协会、商会意见。 鼓励社会力量(如民间社团等)有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隐患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后的紧急处理、进行食品安全风险沟通和常态化教育培训、行业内食品安全标准的自律检查等。 引导和培育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食品安全检测监管的全过程。通过购买第三方监管服务,委托第三方监管机构诊断、查找问题企业,并辅导、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不断完善政府实验室、社会第三方实验室、各基层监管所快检实验室以及企业自检实验室“四位一体”的检验检测体系,并着力依托第三方机构加强对中小型食品企业的日常检测、工艺提升等工作。 积极推动建立食品安全专家库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在制定行业标准、法规政策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的重要作用,以及多学科、不同专业门类的专家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智库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