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1-18
2018-01-18 第05版:五版 【字体】大 |默认 |

重视二次创新 着力超越追赶

访浙江省工商联咨询委员、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长吴晓波

作者: ■本报记者万润龙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4387
    吴晓波档案:
    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长、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联席所长、浙江省工商联咨询委员。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评议组委员、教育部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英国利兹大学Smiths讲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创始成员、中东欧及中亚商学院联盟(CEEMAN)理事、副主席。
    主要荣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浙江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三育人"先进教师及浙江大学教书育人标兵;获省部级奖10余项。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多年来积极从事以竞争战略与技术创新管理为核心,在创新管理、全球化制造与创新战略、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包容性创新、大数据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开展了开拓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其专著《全球化制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获浙江省和教育部优秀成果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0余项。
    吴晓波认为,"二次创新"不是简单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他说,从我国及一般后发国家技术体系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常用做法。
    第四届世界浙商大会前夕,浙江省工商联聘请了18位咨询委员,除了宗庆后、南存辉、徐冠巨等著名浙商外,知名学者、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长吴晓波也在“特聘”之列。日前,本报记者专程赶赴浙江大学,访问这位以培养“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健康力量”为己任的博士生导师。
    “我们今天就谈二次创新,这是我近年来花心思研究的课题。”吴晓波直切主题。他告诉记者,近四十年坚持不懈地改革和开放,中国通过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取得了经济上的瞩目成就。
    吴晓波表示,比较优势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而后发优势则是建立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即“二次创新”。它是一个创新能力不断积累进化的动态过程,通过工艺创新实现对引进技术的本地化掌握,通过产品创新实现对引进技术的挖潜增效,通过更新颖技术的融入实现创新能力的质的跃升。如何通过“二次创新”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当前中国企业“追赶”到“超越追赶”面临的首要问题。
    吴晓波认为,“二次创新”不是简单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他说,从我国及一般后发国家技术体系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常用做法。例如日本、韩国等国由于本国市场狭小,采取的是出口导向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将欧美技术引进到本国,经消化吸收掌握后,再根据欧美市场的需求进行研究开发和改进创新,这个时期往往较长。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本地市场,可以做到引进与创新并行,在引进消化吸收的一开始就开展面向本国市场需求的“二次创新”,能更快地形成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谈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不足,吴晓波认为,埋头“引进消化吸收”,尚未到达“再创新”阶段便夭折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家电引进项目以及汽车工业的市场换技术项目,21世纪初孤立起来发展的TD-SCDMA项目等。这些项目面临开放的全球市场竞争,就因错过创新时机而被淘汰。
    吴晓波话题一转,谈及“二次创新”,他表示,开放环境下的能力构建是其核心。“二次创新”强调引进技术的同时就开展创新,整个过程都是在开放性的环境上进行,持续不断地与技术源、客户、产业上下游互动学习,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建立可持续的创新生态体系。例如华为有遍布全球的15个研究院/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将数学所建在莫斯科,将美学所建在巴黎,将微波所建在米兰,到技术的发源地去汲取技术知识。吉利则通过收购瑞典沃尔沃,获得了其正在开发中的下一代紧凑模块化架构(CMA)车辆开发平台,收购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获得了其正在开发中的未来飞行汽车技术。这些先进企业已经站在世界级的平台上进行“二次创新”,通过绿地投资、兼并收购、战略联盟将实验室建往全球科技发源地,整合全球最先进的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吴晓波认为,“二次创新”是中国赢得后发优势的最大机会和最有效方法。他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成功实现技术追赶的案例来看,大多是通过“二次创新”实现的。从专利数据来看,1990年我国反映原始创新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17%,反映“二次创新”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占75%;到2016年,尽管随着我国技术能力的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升至23%,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降至52%,但实用新型专利依旧占到一半以上。从创新产品来看,大到火箭卫星、高速铁路、大型飞机、航空母舰,小到监控探头、搜索引擎、聊天软件、网上商城。尽管这些技术早期都非中国原创,但通过“二次创新”,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产生了很强的竞争力。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追赶”到“超越”的伟大进程。究其原因,首先,“二次创新”能够大幅度降低高新技术的攻关难度,明显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般来说,“二次创新”往往不需要像“原始创新”那样,需要长达数年从头开始的研发,“二次创新”时间更短,成本更低,也最能提升企业能力。其次,“二次创新”是直接在引进技术上发展而来的,所涉及的技术对象其针对性、现实性都更强,具有很低的技术与市场的不确定性。第三,“二次创新”开放式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将多种技术、平台或机器的重新组合创新,可做到优势互补、缺点相消,从而能发挥出更大的性能。
    吴晓波以互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为例。他认为,中国企业已经接近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水平。如百度公司从界面到搜索引擎内核都借鉴了美国谷歌公司,但是却根据自身的中文处理能力进行“二次创新”,建立了基于中国市场的产品。阿里巴巴通过对美国e-Bay、PayPal、Amazon等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二次创新”,一跃成为全球十大上市公司。阿里巴巴还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孕育了新的业态。以2017天猫“双11”为例,网上成交额1682亿元,天猫“双11”已经成为代表全球互联网技术创新制高点的超级工程,涵盖了交易、支付、客服、搜索、推荐、广告、库存、物流等大量世界领先的商业应用,这背后是阿里巴巴、蚂蚁金服、阿里云、菜鸟物流等技术工程人员,以及人工智能联合发展起来的技术与商业模式融合的新时代技术创新体系。但是这些技术,如互联网基础设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云计算技术、支付技术等其实都是在西方原创技术刚刚兴起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吴晓波向记者表示,“二次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开放并主动拥抱变革。他说,中国走了不少弯路,最主要的问题是经常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比如中国的汽车、飞机工业在2010年前一直发展得不太好,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开放环境下“二次创新”的动态性,即“二次创新”不能总是依赖成套成熟技术的引进,更应该适时动态升级到对新兴技术甚至实验室技术的引进。成熟技术、新兴技术和实验室代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成熟技术在引进时已经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模型中主导设计成熟阶段,这时候引进技术的成本低、性能可靠,但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的频率都在降低,技术竞争的焦点已经转向产品与工艺上的渐进式改进,留给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已经很小。而新兴技术或实验室技术在引进时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模型中的主导设计形成阶段,技术领域的话语权、控制权正在形成过程中,技术创新的机会和空间也更加广阔。当然,这对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投资能力和研发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中国企业不断变革,转型升级,有能力来抓住新的机会。
    吴晓波表示,进入新时代,中国的领军企业需要进入全面“超越追赶”的新态势。他说,尽管通过前期成功的“二次创新”,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领军企业,像华为已经可以叫板思科、爱立信、三星、苹果等行业领袖,但是中国的领军企业多处于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驱动的原始创新。这就迫切要求领军企业建立“超越追赶”的创新体系。例如华为成立2012实验室,2016年研发投入596亿元,主要研究的方向有新一代通信、云计算、音频视频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其芯片、软件、电池等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极强影响力。阿里巴巴2017年成立“达摩院”,宣布3年投入1000亿元研发资金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这些顶尖的实验室独立于母公司的研发体系,主要面向的是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但绝非封闭起来搞研发,而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鼓励专家抱着开放的心态多与同行喝咖啡,吸取别人的思想,形成华为前进的动力。因此“超越追赶”的创新体系,其管理模式、KPI考核指标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强化“二次创新”的逻辑。
    谈到如何推进“二次创新”,吴晓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建议,
    在开放的环境下,持续不断地接近并融合全球技术源是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成功经验和必由之路。新时代在呼唤建立与全球一流科研院校全面融合对接的企业创新体系。这迫切需要我们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下大力气去鼓励和推动企业的“二次创新”。吴晓波表示,需要分类推进高水平海外投资项目。对大多数处于追赶过程中的企业,鼓励兼并收购海外优秀的企业;对少数已经站在前列超越追赶的领军企业,鼓励它们到先进技术所在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研发和建立联合实验室;对一些“高精尖”的小型企业,要引导它们对标国际一流中小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与大企业优势互补的创新生态。吴晓波认为,越是前沿的技术,获取的成本越大,越需要企业家的开放和首创精神。要为这些企业家及所属的专家团队创造更多深度接入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大学、实验室的机会。同时,要进一步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人才溢出,在现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和领域,以团队为形式吸引各类学科的外籍科学家,成熟产业工程师,乃至退休专业人员来华工作创业。多管齐下,中国企业的“二次创新”进程会大大提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