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12-18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凝心聚力 为促进“两个健康”谱写新篇章 |
——西藏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工商联五年工作巡礼 |
作者:
■本报记者黄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892 |
|
|
|
|
|
|
2012-2017,注定将成为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西藏自治区党委大力落实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到目前为止,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8.32万户,比2011年增长64%;注册资本(金)达到4931.27亿元,是2011年的15倍;从业人员达到109万人,是2011年的2.2倍;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生产总值444.43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57亿元。 一组组数字,折射出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五年的发展历程。这五年里,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招商引资的主要领域,为西藏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活水激荡一池春水 2011年9月,西藏自治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努力掀起新一轮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热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和《西藏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2011-2020)发展指导性规划纲要》,对非公有制经济提出了“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和“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的鼓励措施,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亲切概括为“五放、六支持”。 第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开启了西藏非公有制经济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把自治区工商联推上了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征程。 引领民企适应经济新常态 五年来,西藏自治区工商联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及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有力支持。各方凝聚共识、互通信息、携手合作,建立了民企与党政部门联系直通车机制,国税、工商、人社、统计和工商联五方联系机制,人社厅、总工会和工商联和谐劳动关系协调联动机制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表达诉求有了纵横贯通的高速公路网。五年来,围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优化,自治区工商联向全国工商联提交议案提案20余件,向自治区政协提交议案提案40余件、建议80余件。 同时,自治区工商联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民生银行、西藏银行等多家银行签订了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调出台了《关于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互助式融资担保机制的意见》《西藏非公有制企业互保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不定期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见面会、融资服务平台推介会,为银企双方建立了顺畅的交流机制。2013年,自治区工商联向30家非公有制企业推荐了近12亿元的贷款项目;2014年落实首批贴息贷款非公有制企业6家,签订贷款协议达亿元。自治区工商联还协调推动建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资金,几年来落实自治区扶持项目99个、资金1.73亿元,各地市落实资金3100余万元。 助力“引进来、走出去” 五年来,工商联招商引资的步伐未曾停歇:协调全国工商联经济部配合拉萨市人民政府举办“全国民营企业拉萨行”,依托三届藏博会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各地市工商联通过对口支援省(市)工商联,结对举办经贸洽谈、项目推介、投资签约等招商引资活动……,五年来,自治区工商联系统招商签约资金超3000亿元,签约项目涵盖我区各大支柱产业,对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高原、进内地只是西藏企业走出去的第一步。自治区工商联与对口援藏省(市)工商联签署了系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利用工商联系统组织优势,建立了广泛的联络渠道,先后服务40余民营企业走下高原、谋求发展。 自治区工商联还积极开展民间经济外交,与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尼泊尔中华总商会等外国友好社团组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企业家赴尼泊尔、印度、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开展商务考察,为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打通南亚大通道建设牵线搭桥、创造条件。 精准扶贫在行动 2016年8月,西藏自治区“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掀开了先富带后富,“百企帮百村”的序幕。 ——产业扶贫。民营企业家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合作形式,实现产业发展与扶贫需求对接。有的企业与500余户贫困群众一次性签约特色种植基地面积2000余亩,连片带动农牧民脱贫。 ——就业扶贫。自治区工商联与自治区人社部门签订了就业扶贫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印发了《关于发挥民营企业作用促进贫困人员就业的通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向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有的企业一次性与1800余名农牧民签订了长期性和季节性劳务合同。截至2016年底,全区民营企业解决贫困群众就业达15万人。 ——商贸扶贫。民营企业通过采购、代销、委托加工等形式,帮助贫困群众对接外部市场,带动农牧民增收。有的企业自筹1000万元修建4700余平方商品房出租,租金按分红方式发放到贫困户手中,使近1500人直接受益;有的通过采购、代销农牧民传统藏香等特色产品,使众多贫困户受益。 ——公益扶贫。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助学、助老、助残、助医,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区民营企业公益捐赠钱物1000多万元。自治区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参加扶贫日晚会,37家民营企业现场捐助1000余万元。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区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455家民营企业已累计投入1.16亿元,结对帮扶贫困村155个,带动贫困户8833户、贫困人口39302人。 坚定理想信念加快发展步伐 自2013年5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全面启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自治区工商联自觉把强化理想信念作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抓手。 在自治区工商联组织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了“抓稳定、促发展,建设美好家园”、“创业不忘子弟兵、成功全靠共产党”、捐助贫困大学生、慰问“便民警务站、边防官兵”、慰问“驻寺干部和爱国僧尼”、慰问铁路护路工、环卫工人等感恩行动;"4·25"尼泊尔地震发生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向日喀则灾区捐赠款物1700余万元;在自治区工商联两个定点贫困村落实了同心饮水工程、家用太阳能、奶牛养殖和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和致富项目43个、资金2000余万元,产生了良好社会效果,巩固深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效果。 打造企业发展“红色引擎” 2012年5月,西藏自治区非公有制党工委成立,决定建立党建指导员制度。随后,一支300人的党建指导员队伍迅速组成,分赴各非公有制企业实地指导党建工作。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如火如荼,自治区工商联趁势加强非公有制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流程规范,强化“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加强非公有制党务工作者、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培训500余人次。截至目前,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建党组织562个,党员6618名,党组织比2012年增加378个,增长2倍多。同时,配合党建开展群团组织建设,成立了自治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全区149家会员企业成立了工会组织,拥有会员14097人;全区17家会员企业建立了团组织、45家建立了妇联组织,党建带群团,群团促党建的良好工作局面正在不断形成。 打铁还需自身硬 目前全区已建县级工商联68个,91.9%的县(区)成立了工商联,其他县级工商联也正在积极筹建中。自治区工商联按照“一个设立,五个有”的标准,积极推进县级工商联建设,协调落实编制、经费、办公场所,鼓励具备条件的争当“五好”县级工商联,全区县级工商联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全区先后有18家县级工商联被评为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 抓好商协会主阵地。自治区工商联既注重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商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又注重加强指导、引导和服务,开展会长、秘书长培训,制定商会考核办法,开展“四好”商会建设,所属商会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 发展会员是工商联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自治区工商联坚持广泛性和代表性相统一,既吸收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同时也积极吸收中小微企业、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断增加会员数量,优化会员结构。截至2016年底,全区工商联会员5459家,相比2011年底增加2520家,增长85.7%,自治区工商联的凝聚力、影响力、执行力有了明显增强。 2017年6月5日,自治区第二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大会在新的起点上开启了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闸门,鼓起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踏上新征程的希望之帆,企业家们将用如椽巨笔在雪域高原上抒写豪情壮志,描绘光辉灿烂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史长卷,新一届自治区工商联也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为促进“两个健康”谱写新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