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12-18 第01版:一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湖北将普遍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民企商会制度 |
作者:
■周英本报记者吴浩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93 |
|
|
|
|
|
|
新时代,湖北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新机遇?如何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优化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近日,湖北省委宣传部举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湖北振兴民营经济思路举措。 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王兆民在发布会上公布,截至10月底,湖北省私营企业达到89.66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30.95万户。总体看,湖北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增强、投资企稳、实力提升、“走出去”步伐加快。据介绍,第三季度湖北民营经济景气指数为54.6%,较二季度、一季度分别上升0.3个、0.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家信心指数60.5%,环比上升1个百分点。九州通集团、稻花香集团、卓尔控股等19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1月-10月,湖北民营企业进出口1281.4亿元,增长20.7%,占同期该省外贸总值的50.5%。 民营经济空间巨大 王兆民说,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两个毫不动摇”,表明了我党的一贯立场,回应了社会重大关切,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更坚定了发展信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将大力实施一主两副、一元多层次、长江新城等战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万亿元。王兆民表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下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主体、新项目,抢抓新技术革命,区域经济发展机遇,必将对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健康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去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综合成本800亿元。目前,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全力推进金融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乃至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其红利必将惠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陈昌宏介绍了两个数据——“十二五”期间,全省60%以上企业申请专利为民营企业申请,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17%。 他表示,进入新时代,民营经济仍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短板,特别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优化民营企业产业结构,湖北将支持行业商会或龙头企业发起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各类企业开展技术、产品、管理、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同时,实施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2015-2025)十大行动计划、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工业千项精品工程,加快推进“双九双十”行动计划,建立全省统一的PPP项目库,提升民间资本在PPP项目中的份额。 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民企商会制度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亲”“清”是净化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标尺。 王兆民介绍,湖北将普遍建立领导干部直接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和商会制度,健全直通车服务民营企业制度,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将每年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不少于一次,每半年主持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不少于一次,每季度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不少于一次,定期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集中谈心。 工商联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湖北省工商联副主席、新闻发言人江浩说,湖北将对民营经济政策落地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和评议,千方百计推动政策落实落细落地,打通涉企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着力解决企业家困难,把企业困难作为工商联工作努力的方向。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湖北省还将全面落实企业家培训规划,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培训工作模式;注重楚商品牌建设,实施楚商回归、楚才回家工程,促进楚商商帮振兴崛起;加强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帮助他们在创业创新中健康成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