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12-05 第01版:一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让财富回归本源 把责任担在双肩 |
牧原集团借助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支持地方脱贫攻坚 |
作者:
■本报记者 王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250 |
|
|
|
|
|
|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一定是要等到企业成熟了再去做,而是要不分大小,该做即做。"牧原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秦英林日前被授予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后如是说。 从1992年创业至今的25年间,牧原集团总资产达350亿元的同时,扶贫产业投资也达到161.7亿元,扶贫项目遍及全国。 "让来自社会的财富回归本源,造福贫困群众。"秦英林说。正是这样的初心,让他将企业经营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取得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一个贫困村到"中国最美乡村"的嬗变 内乡县余关镇黄楝村,一个曾经地处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贫困村,如今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新村",首批"中国最美乡村"、河南首批"水美乡村"的称号也"花落"该村。 这一变化,印记着秦英林和牧原人的责任担当和不懈作为。2009年,秦英林选择在荒山荒坡面积大、经济贫困的内乡县余关镇黄楝村投资2.9亿元建设了30万头规模的养殖场。不但围绕改善该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而修路、架桥、发展生态支柱产业,而且降低门槛吸纳300多个贫困户家族成员进场成为养猪技术工人,户均年增收五六万元而脱贫致富。 在发展急需资金的情况下,秦英林还拿出数百万元,扶持该村整体搬迁。当地农民为感谢秦英林和他的牧原集团,把社区命名为"牧原兴盛社区"。 秦英林对企业扶贫有着自己的看法:"拆去公司围墙",让牧原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一个公众参与的平台,让更多贫困乡村、贫困群众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借助牧原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共创价值、脱贫致富。 在黄楝村建场后,牧原不但带动了该村扶贫脱困工作,更带动提升了生态经济质量,目前,这里已建设有全县最大面积的薄壳核桃基地,既涵养着生态,又膨胀着全村经济。 如今,烙印着"牧原担当"的扶贫模式已走出黄楝村,走出内乡,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一大批贫困县市区"复制"脱贫攻坚的创新力量。目前已累计在河南内乡、太康,山东曹县,山西闻喜、万荣,内蒙奈曼、敖汉,黑龙江兰西、林甸等49个贫困县完成投资174.82亿元。建成一大批现代化的生猪养殖产业扶贫基地,直接带动贫困县用工17956人,年人均收入5万元左右,并卓有成效地拉动了当地的一二三产业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去年以来,秦英林还整合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在河南内乡县、内蒙古奈曼旗和吉林农安县等地建设农牧装备产业扶贫园,已吸引数十家企业入驻,产值达22亿元建设项目,其中内乡已吸引8家企业入驻,产值达12亿元,可带动就业岗位3500多个,并带动当地相关扶贫产业发展。 资产收益帮扶与扶贫产业基金同造血 除了产业扶贫,秦英林还引领企业在创新扶贫方式上做文章,探索、实施并推广"资产收益帮扶模式",由点带面,持续推广。牧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模式将使7省12个贫困县的5995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年稳定增收3000元至3600元。 具体来说,该模式是由政府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成立合作社,通过政府和牧原担保增信,贫困户向国家开发银行或农信社申请扶贫贷款,交由合作社建设猪舍,企业租赁猪舍养猪并负责最终还本付息,保证贫困户每年获得稳定资产分红且可持续收益10年。 上述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通过政府、银行、企业的有机结合,让贫困户稳定增收,成为造血功能强、持续时间长的有效扶贫方式,吸引了全国110多个县(区)来考察学习和借鉴发展。 同时,为了更好的造福贫富地区,顺应国家资本市场扶贫的发展大势,由牧原集团主导,联合部分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证焦桐扶贫产业基金。作为第一支由来自贫困地区上市公司发起设立的、第一支面向全国所有贫困地区的、第一支代表证券市场合力的中证焦桐基金,已累计与河南省内乡县、滑县,江西省莲花县、石城县,重庆市黔江区,贵州省雷山县,甘肃省渭源县等46个贫困县签订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各地成立子基金,利用资本市场力量支持当地脱贫攻坚。 教育扶贫致力拔"穷根" "如果为每一户农民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代际贫困的问题。"从创业之初起,秦英林就把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建设当作自己的义务。 在内乡,从2015年开始,牧原教育基金已上升到政府层面,秦英林个人捐助1500万元成立了内乡牧原教育基金。2016年,将捐助基金提升到5000万元,并承诺连捐20年,合计10亿元,专项用于教育扶贫。同时拿出667万元,支持北京师范大学走进内乡,通过建立牧原支教团的办法,为内乡县培养30所名校、30名名校长、200名名师、100名名班主任,壮大师资力量,拓展教育事业,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秦英林还向河南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南阳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710万元,向河南农大捐资200万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向郑州大学捐资50万元支持其科研工作,向南阳市特教中等职业学校捐资30万元用于帮扶残疾人学习就业技能等。 牧原的扶贫目标远不止如此。按照秦英林的规划,未来10年,公司将致力帮扶更多的贫困落后村,让牧原所在地区的村民走上富裕奔上小康,让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让老人有一个幸福晚年。 正如秦英林所说:"企业家的财富原本属于社会,应该实现共享。扶贫帮困永远在路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