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11-24 第16版:十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创新文化是企业发展之“神” |
|
作者:
■汤亮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617 |
|
|
|
|
|
|
一个企业靠什么发展壮大?当然有许多标准答案。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与企业特征相吻合的企业文化。企业规模无论大小,都只是企业之“形”,内在的企业文化才是企业之“神”。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既要追求企业之“形”,也要培育企业之“神”,努力做到“形神兼备”。 经过20年的砥砺奋斗,我们把奥盛集团企业文化定性为“创新文化”。因为奥盛集团从创业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挑战。如果不立足于创新的话,连第一步都是无法迈出去的。创新是奥盛集团与生俱来的灵魂,也是奥盛集团的凝聚力之源,更是奥盛人时刻不敢忘怀的立身之本。2016年,奥盛集团的“创新文化品牌”被评为“上海市十佳企业创新文化”。 创新靠人才,更靠团队,但从根本上说,靠的是一种创新文化。我经常对企业员工说:“一年创新,靠智慧;几年创新,靠团队;多年创新,就要靠企业的创新文化平台来支撑。” 凡是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虽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只要身处其间,人人都能感受得到。多年来,奥盛集团创新文化形成的文化氛围,实际上就是一种“习惯使然”,它就在我们身边,浸透在科技人员的协同之间、上下级部门的配合之间,甚至普通员工的人际关系之间。 什么是奥盛集团的创新文化?我有一个简洁的概括,叫作“一个本质标识+三个鲜明特征”。 首先,奥盛集团创新文化的一个本质标识,就是“责任”两字。 这是奥盛企业文化的核心定位。奥盛集团的主业是大桥缆索,这一行当的最大特点,就是肩负的责任大如天!全世界的制造业,无论是生产大件商品还是生产小件商品,如果发现质量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允许召回改进的,唯独大桥缆索不行。 建造大型桥梁,都是为了百年大计。承重的大桥缆索如果出了任何问题,即使极小的缺陷,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想象的灾难性后果。话再说回来,任何新技术创新和新材料使用,都是充满不可预知风险的。谁也无法拍胸脯保证,创新的技术、创新的产品,一定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这就是奥盛集团一年365天,天天要面对的一对尖锐矛盾。 正是这种严肃得几乎近于残酷的客观现实,才催化出了以“责任”为本质标识的奥盛集团创新文化。举例来说,奥盛集团对缆索产品质量的内控原则是:在企业的缆索实验室里,再大的风险也能接受;缆索一旦上了桥梁工地,再小的风险也要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说实话,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要百分之百做到这一点,再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可能会有漏洞。只有每个奥盛员工心中始终牢记“责任”两字,成为一种本能的自我要求,才能真正做到严防死守,万无一失。奥盛集团让国内外用户钦佩的是,迄今为止的20年中,奥盛集团的大桥缆索质量,始终保持着“零事故纪录”。 奥盛集团创新文化的第一个鲜明特征是:奥盛创新文化的世界视野。 奥盛集团的科技创新团队,是由不同年龄段的人组成的。其中有60多岁的技术权威,他们功成名就,甘当人梯,也有一批30多岁的技术专才,他们富有激情,敢闯敢拼。这种梯形组合形成了“双翼齐飞”的团队优势:既有传统老经验的传承,也有时代新思维的融合。如今,在老一辈专家的言传身教下,年轻一代都挑起了大梁,譬如集团技术总监就是30多岁的年轻人。 奥盛集团在培养年轻一代科技人才时,首先要求他们的成长起点要高,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要了解国际前沿科技的进展。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融入了全球经济格局,早已不是白手起家、闭门造车的时代了。要善于学习、利用国际业界的先进理论和技术,迎头赶上,超越他们。为此,奥盛集团专门拨出经费,鼓励和支持30多岁的年轻人去参加世界桥梁协会和全球业界的高层次会议,与那些世界著名的缆索专家在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说实在话,在过去十多年间,全球新建的大跨度桥梁,绝大多数都在中国内地,奥盛集团在建桥第一线也积累了很多实际经验,那些国际上的著名专家也需要这些信息和经验。 把国际视野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是奥盛集团创新文化的一大特色。参与国内外高层次的专业交流,对奥盛年轻人的成长很有帮助。 奥盛创新文化的第二个鲜明特征是:奥盛创新文化的全员创新。 在中国制造业中,奥盛集团是个年轻的企业,企业员工普遍年轻,但人人喜欢钻研技术,企业中的学习气氛很浓厚。特别在生产第一线上,员工们在实践中搞个小改革、小发明的,是常有的事情。其中,有一个始终在车间里埋头工作的工人师傅,还获得了“上海十大工人发明家”的称号。奥盛集团很重视基层员工这种主人翁的首创精神,发现典型事例,马上予以表彰,并以此为抓手,层层推进,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倡导集团上下全员创新的新风气。 奥盛集团的全员创新积极性,说明员工们都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反过来说,公司也把员工当成是家里人。奥盛集团不仅从来不拖欠员工薪酬,而且高度重视员工的生活质量。譬如,奥盛集团在外地的工厂食堂,都是聘请一级厨师掌灶,想方设法给员工们吃得好一些。为了活跃年轻员工的业余生活,地处浙江嘉善西塘镇的生产基地,还特地建造了符合国际赛事标准的篮球场。多年来,奥盛集团就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点滴细节做起,渐渐孕育出了企业创新文化的全员创新氛围。 奥盛集团创新文化的第三个鲜明特征是:奥盛创新文化的民族情怀。 奥盛集团在承接全球地标性桥梁缆索工程中,屡屡创造了世界纪录。这些里程碑式的工程,无不彰显了奥盛集团创新文化的一份民族情怀。 为什么这么说?这里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历史上,悬索桥也称为吊桥。就是把森林中的各种原始材料做成承载重力的悬索,用来吊桥通路,这个构想源于远古人类的伟大发明。但就史料确凿记载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以文字记载“悬索吊桥”的国家。公元前285年,秦国取西蜀,诏命李冰镇守。为打通崎岖的蜀道,李冰父子聚集民力,造了七座桥梁,其中有一“笮”桥,就是一座以竹子为吊索的吊桥。 古代中国人以“吊”承力的伟大智慧,可以说是整整影响了人类2000多年的造桥史。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世界各种悬索桥形式的发展。 如果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比喻的话,在世界悬索桥历史的“幼年时代”,中国是天下“吊桥”的唯一“独步”者。在此后1000多年的悬索桥历史的“青年时代”,中国更是高歌猛进,一直执世界“吊桥”牛耳,屡有惊人的建筑奇迹。譬如说,公元前50年,中国四川境内就建成了长达百米的铁索桥。后来,东汉时建成了澜沧江霁虹桥,三国时建成了澜沧江功果铁索桥,隋朝时建成了金沙江塔城关铁索桥,唐朝时建成了怀远铁索桥。就连赫赫有名的“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四川泸定桥,也是清朝康熙年间建成的。而同时期的西方,哪里有铁索大桥的影子? 1665年,游遍天下的徐霞客写了《铁索桥记》的游记,法国传教士Martini阅读后叹为观止。1667年,这位传教士回国后,撰写了《中国奇迹览胜》一书,其中特别介绍了中国建于公元65年的云南兰津铁索桥。该书风行一时,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多次再版,西方这才知晓了以“吊”承力的中国“悬索”概念。世界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的研究也证明,只有当这些书籍在西方出版后,中国古人在造桥时以“吊”承力的“悬索”智慧,才被西方认识和接受。 此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和现代大工业的兴起,这才催生了大桥设计的新思路。19世纪后半叶,奥地利工程师约瑟夫·朗金和美国工程师查理斯·本德,分别独立构思出自锚式悬索桥的造型。以此为起点,现代悬索桥的理论模型和构造方式开始逐渐成熟。1915年,德国设计师借助新材料的优势,在莱茵河上建造了世界第一座大跨度的自锚式悬索桥“科隆-迪兹桥”。从此,在科技创新力量的推动下,大跨度悬索桥以“吊”承力,成为人类征服大海、大江、大山“天堑”的利器,也迎来了悬索桥历史的“壮年时代”。 反观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个创造了人类杰出智慧的东方古国,由于频频战乱导致制造业落后,在悬索桥历史的“壮年时代”,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大大落后于西方。一直到20世纪后期,中国才真正开始了民族复兴的“龙抬头”。中国古老的以“吊”承力的大智慧,也开始化身为让世界惊奇的大桥缆索,实现这个梦想的重任就落在奥盛集团的肩上。 我之所以要反复讲这个大历史观,目的就是要把奥盛集团的发展壮大,放在一个历史的大趋势中去定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奥盛集团的应运而生,象征着曾经辉煌于世界的中国,开始续演以“吊”承力的新故事了。这既是我个人的历史情怀,也是奥盛集团创新文化的民族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奥盛集团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在重振华夏老祖宗的志气。 今天,中华民族正在伟大复兴的崛起中,奥盛集团每架设一座刷新世界纪录的大桥缆索时,我们心里都会感到万分自豪,因为我们是在发扬祖宗的智慧,继承先人的荣光,这也是奥盛集团创新文化的动力源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