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11-22
2017-11-22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铁总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

作者: ■吴学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65

    铁总自铁道部改撤以来,就已经走上了改革之路,但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市场化改革收效甚微。在踏上市场化改革道路四年多后,一直负债累累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仍旧没能实现减负。尤其是公司负债一度突破4万亿元,数字的背后折射出铁总推行的改革组合拳收效甚微。眼看着铁总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有部分业内专家建议,应重新构建铁总,将现有铁路局重组为三大区域铁路公司,由铁总控股,让铁路局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众所周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铁总作为最大的铁路公用企业自然不能惟盈利是图。铁总肩负着更多的社会和公益责任,鲜明的例证就是大多数支线以及偏远地区的铁路线路是不挣钱的,但列车仍要通达。铁总负债“四万亿”的远景,是中国将具有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轨道交通体系,这样的未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无疑是正面效应。然而,在走向美好远景的前进路途中,如果处理不好潜在的债务危机,后果可能是十分严重。作为一个公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负债,如果全由国家买单,那是和市场经济规律是背道而驰的,这显然不可能,同样要求铁总在确保建设规模和大量公益性运输的同时,又要完全自行承担所有的负债和每年超过千亿的公益性运输损失,似乎也不太合理。
    不可否认,如果没有铁总的巨额负债,就不会有这些年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今对于铁总这4万亿的负债,公众还需理性看待。一方面,中国铁路建设最大的风险点在于投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目前铁总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这种筹资模式让铁总成为银行的打工仔,每年的利润还不够还利息。从短期看,铁路建设依靠债务性资金还可以维持,但就长期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是难以为继的;另一方面,铁总的债务既不能全由国家买单,也不能全靠铁路自身解决,铁总的权利和责任应该对等。从国家层面来看,应加快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对铁路公益性运输的补贴机制;从企业层面讲,铁总自身则应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效率,做好增收、节支、降耗,推行市场化改革。
    近年来,对铁总进行拆分、重组的呼声始终存在,随着铁总负债率持续攀高,各方对于铁总的大刀阔斧式改革就显得格外期待。现在问题是,阻碍铁总市场化改革的根本原因就是体制机制问题未解,铁总一家独大形成高度垄断,旗下各铁路局不能形成市场主体,导致积极性缺乏。一方面,实际上,只有铁总才是市场主体,而全国各铁路局面临的市场情况千差万别,铁总难以制定全国统一的应对政策,难以做出及时反应,无法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铁总旗下现有铁路局的数量过多、管辖边界过小,导致每个铁路局承运的货物大部分要发往外局。因此,铁路局无法自主定价,不能对货物运输价格和服务向货主做出承诺,难以真正成为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主体。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铁路企业管理机制的落后、人才短缺,也都导致铁路部门在面对市场供需关系反应迟钝,这也是市场化改革和投融资改革进程缓慢的原因。因此,铁总接下来的市场化改革,除了在客货主业上做些文章外,还要真正做到吸收外部运营资本的经验和新的管理思路,实现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如何平衡好发展和负债,这是道综合运算题。如何苦练“内功”,并且能“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铁路建设投资,从而将负债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甚至稳中有降,铁总仍然是任重道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