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11-16 第01版:一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创新“小额援助农户”精准帮扶模式 |
新疆浙江商会使90%被援助农户获得经济效益 |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200 |
|
|
|
|
|
|
"让我们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朝着2020年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努力!"这是新疆浙江商会(下称商会)立下的誓言。近年来,商会和在疆浙商企业立足企业发展,围绕新疆脱贫攻坚中心,积极参与"自治区对口扶贫"、"千企帮千村""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取得了有效成绩。 借鉴孟加拉模式力求精准 商会结合自身实际和贫困村致贫原因,创新采取"小额援助农户"精准帮扶模式,即"商会(企业)出资、小额援助、五户联保、周还百元、长短(项目)结合、滚动发展",旨在精准聚焦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激发贫困农户自主发展、脱贫致富的意愿和能力。为了取得帮扶实效,还建立商会(企业)全程参与及回收还款、工商联指导监管、村支部书记负总责、组长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以及健全台账、考核评价、分级奖罚的管理运行机制。 据商会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借鉴了孟加拉国格莱珉乡村银行推行的"小额贷款"的做法,其特点是精准,资金可用到最需要的贫困村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把每一分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且无需担保付息,可操作性强,能够为不同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援助服务;同时,援助款回收率较高,回收还款可滚动循环使用,存款金额达到2.5万元,就可以新发展一个五户联保组。回收还款存入专用银行卡中,由监管单位、援助企业、被援助村三方监督使用。 "小额贷款"模式在和田地区于田县先拜巴扎镇的精准帮扶实践中获得了成效。先拜巴扎镇在于田县县城中西部,有11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203户,人均年收入为2971.63元。商会结合自身实际和贫困村致贫原因,创新采取"小额援助农户"精准帮扶模式。 目前定点帮扶对象是于田县先拜巴扎镇1村至10村,第一批100户贫困户。 2016年,商会和会长企业新疆通嘉集团共同出资50万元,(其中商会出资20万元,通嘉集团出资30万元)。按照每户5000元标准,给予贫困户无需担保付息的小额援助款,作为发展的启动资金。先拜巴扎镇1至5村第一批共100户贫困户填写了《组员受援申请表》,自愿组成5户联保小组20个,确定组长20人,组长承担着"带头人"的责任,带领小组成员商讨确定经营项目事宜和相互学习交流。小组5名成员负联保还款责任,即小组成员间彼此有连带关系,有义务互相监督帮助。 目前,贫困户自行选择发展的项目涉及手工编织地毯、种植林果、养殖牛羊等项目。各小组取得稳定收入来源后,贫困户每周按时还款100元。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回收还款存入专用银行卡中,但无权取出、支配。还款存入企业法人授权的管理人员的专用银行卡中,并由其负责还款情况监督。回收还款可滚动使用,存款金额达到2.5万元,可新发展一个五户联保组,实现援助资金滚动发展。 精准扶贫显成效 采用"小额援助农户"模式精准扶贫,经过一年时间的运行,约有90%的被援助农户获得了经济效益,特别是母牛养殖及育肥和母羊养殖及育肥效益明显,户收益核算均达1000元左右;转变了农民依靠土地脱贫致富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五户联保的开展,有效促进了计划生育、宗教事物管理、社会稳定等工作。 同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小额援助农户"模式扶持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项目上,对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了扶贫工作向"造血式"转变。通过"五户联保、周还百元"的方式,实现了"让懒人变勤、勤快人富得更快"的目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疆浙商约有25万人,累计在疆投资1000多亿元,解决就业50余万人,年纳税额超过30亿元。主要投资涉及商业批发零售、酒店、餐饮、房地产、IT产业、外贸、建材制造、物流、医药、金融等行业。 商会从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技能培训入手,有效促进农民的脱贫致富。 2009年商会出资30万元(由新疆通嘉集团代表商会出资)援建于田县农牧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基地。商会代表前往参观完工后的培训基地时,看到了宽敞明亮的彩板房,看到了热火朝天的手工地毯培训班、缝纫班等培训项目。这些实用技术培训对拓宽就业之路大有好处,地毯编织和缝纫等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需求很大,一家出一个技术工人,就会造福一家,带动一家的脱贫致富。 商会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入手,做好市场建设,带动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2010年,新疆通嘉集团再次代表新疆浙江商会捐资50万元,援建科克亚农贸市场改扩建项目,该市场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市场建设成后,每年的市场交易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不少于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该农贸市场的建设带动、培育了一批农产品粗加工和深加工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带动第三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一项惠及百姓、造福人民的民心工程。它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一个功能健全的交易平台,有助于促进于田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商户负责人表示,通过"小额援助农户"项目,商会启动了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还将通过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多措并举,助力该地区贫困人口尽快实现脱贫,并形成长效的"造血"机制。不仅要形式创新、思维创新,更要持续呼应民声,精准发力,保证"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