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11-10
2017-11-10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自主研发 长期积累 高技术门槛

硬科技或成未来创新发展新引擎

作者: ■陈晨李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063
    人工智能、光电技术、飞机发动机、宇宙空间站……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科技成果,其魅力正在于它们身上所凝结的难以被复制的核心技术。
    正在西安举行的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包括22名院士、600余名国内外科技企业代表在内的近千名与会者,将目光投向这些可以改变世界的创新领域。他们认为,自主研发、具有高技术门槛的硬科技,有望成为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与发力点。
    硬科技难被“山寨”
    近日,全球首个吨位级货运无人机在陕西试飞成功。1.5吨的载荷量、能在复杂地形起落,高超的技能让这款无人机跻身同类产品的佼佼者行列,也成为硬科技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
    什么是硬科技?这一概念的首创者、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米磊说,硬科技是对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中的高精尖原创技术的统称,具有自主研发、长期积累、高技术门槛、难以被复制或模仿等特点。
    “简而言之,硬科技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精尖的科技,是社会发展的硬实力所在,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米磊说。
    国务院研究室挂职干部、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飞说,硬科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石,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强大内生驱动。在数字经济时代,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的高精尖技术创新,更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来源。
    在一些实体经济领域,硬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说,未来新能源竞争方式是拥有核心技术。随着移动能源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将共同为人类造福。
    “AlphaGo、智能机器人、3D打印技术,这些都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硬科技技术。”硅谷知名孵化器Founders Space创始人斯蒂夫·霍夫曼说,如何去创新这些产品和服务,是创业型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精尖又接地气
    听上去十分高精尖的硬科技,不是只有“高大上”的一面。事实上,它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
    通过人眼视觉暂留旋转成像,在LED灯带上留下立体悬浮的炫酷图案;利用红外成像技术,让患者手背上的血管“一览无余”,从而方便护士输液扎针……在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的展馆内,许多硬科技产品展现出的亲和魅力,令参观者啧啧称奇。
    “常规的电子制造只能通过蒸镀、溅射、沉积等工艺完成,耗时、耗材且耗能。我们的产品可以把金属作为墨水直接打印在柔性基材上,从而快速制造出可拉伸的电子电路器件。这项液态金属电子增材制造技术,就是我们的硬科技。”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婷婷说。
    作为硬科技的细分领域之一,近年来,以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为代表的无人系统发展迅猛。“未来,人们下班后,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智能选择最佳线路送您回家。同时,智能家居开始工作,空调、热水器等自动提前启动,热茶或咖啡已经煮好。”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徐德民描绘出被无人系统改变的生活场景。
    而硬科技所带来的原创核心技术突破,也将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对产业升级产生影响。徐德民预测说,未来10-20年,无人系统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引擎。“无人农业、无人制造、无人物流、无人交通……无人系统将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打造“硬科技之都”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等单位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硬科技发展指数报告》显示,西安的硬科技发展综合指数在24个观察城市中名列第六,居西部第一。
    一些与会专家表示,西部地区聚集了大量科研院所和高校集群,军工企业传统基础雄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兴起,西部地区完全具备在科技创新上占据一席之地的能力,而硬科技正是西部地区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路径。
    作为科教、军工重镇的西安,被寄予了扛起硬科技创新大旗的厚望。今年7月,由40架三型无人机组成的方阵亮相朱日和阅兵场,引发外界广泛关注与赞许。三型无人机是由西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制生产,这也成为西安硬科技实力的一个鲜活注脚。
    近年来,西安在硬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2013年,国内首个专注于硬科技的孵化平台“中科创星”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创立。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投资孵化200余家硬科技企业,引进包括15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在内的海外高端创业团队60个,新增就业5000多人。去年12月,我国首个“硬科技”小镇在西咸新区成立。
    有了这些基础,本次大会上,西安明确提出要打造“硬科技之都”。“硬科技所涵盖的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一致,硬科技是西安实现追赶超越的‘新跑道’。”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说,作为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西安将努力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
    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透露,中科院与陕西省及西安市正在筹划共建中科院西安综合科学园,将共同打造一流科研机构聚集区、一流科学装置聚集区、科教融合区、产业孵化区等。
>>链接
    硬科技成创新创业"新蓝海"
    ■张骏贺陈晨
    今年8月,在一项国际人脸识别测试中,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公司--陕西第六镜科技公司取得了全球优异的成绩,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人脸识别的核心技术上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属于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人脸识别技术,是一项难以被复制的硬科技技术。正在陕西西安举行的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硬科技概念最早提出者、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米磊介绍说,硬科技就是以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具有高门槛、难以被复制和模仿的特点,需要长期研发积累和投入才能形成。
    第六镜公司创始人之一叶雨桐说,“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创业,在硬科技领域创业是需要研发出过硬的、无法复制的核心技术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中拥有真正的‘硬实力’。”
    自2016年11月起,第六镜公司在建筑工地、高校、住宅社区、办公场地等多个场景内进行人脸识别商业落地验证,并形成完整智慧场景解决方案。随后公司在四川、广东、河北等地与公安系统达成合作,参与到平安城市、雪亮工程建设中。
    投身于硬科技领域的创业公司不只第六镜一家。西安金花科技技术控股有限公司数月前发布了一款与韩国科学技术院合作开发的,集人脸识别、物体识别、动作识别、思维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芯片。
    公司总经理崔升戴用一个“转变”解释了硬科技创业的潜力。“以前,公司名字叫商务集团,更多是注重于结合互联网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两年公司更名成为科技技术公司,开始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芯片的产品研发着手,代表了对硬科技的重视。”他说。
    不少传统行业的大型企业也利用硬科技转型升级,推进“二次创业”。
    始建于1968年的老牌特大型企业陕西汽车控股集团,在重型卡车领域深耕多年。近年来,这家公司开始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开发出了多款大马力天然气重卡、双燃料、混合动力、电动微型车和低速纯电动车型等新能源汽车产品,并拥有了不俗的市场表现。公司副总经理刘玺斌介绍,目前陕汽新能源汽车已经应用于港口、公交、环卫、物流等多个领域。
    硬科技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新蓝海。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在2013年发起创办的硬科技孵化平台“中科创星”,近年来孵化培育200余家硬科技企业,新增就业5000多人,其中有7家明星企业已经在新三板挂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