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10-31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让全球消费者都享用中国优质贝类 |
|
|
|
|
|
|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贝类分会换届大会暨贝类产业发展研讨会日前在大连召开。会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宣布,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任新一届贝类分会会长,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国范受邀担任名誉会长。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陈来钊在致辞中指出,辽宁省是我国贝类的主产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渔民就业和产业增收,希望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贝类分会能够带领大家,使产业在技术研发、交流合作、市场营销、行业自律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张国范表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将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贝类分会以及业界人士共同努力,秉持“生态优先和质量安全优先原则”,保证产业技术持续研发、积极与国际主流海水养殖环境和食品安全认证体系接轨、不断建立健全贝类养殖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增强政策与法律法规引导,携手促进贝类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科技处处长王雪光指出,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未来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做优产品,打造品牌,树立形象,让全球消费者都可以了解并享用我国的优质贝类。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贝类分会为同行业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分享先进理念、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有益平台。希望通过分会工作,进一步强化产业沟通合作,加强自律,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发展的总目标,坚实推进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吴厚刚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是农业部所属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汇集了国内一大批从事贝类生产、加工、贸易、科研等活动的优秀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及先进个人,为行业的长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贝类产业需要有一个产学研共建、全行业公认的组织来推动有效治理,寻找长效方法,谋划持续发展。我们将担起这一使命并勤勉尽责,共同塑造好会员企业的品牌形象与合作关系,为我国贝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獐子岛海域是中国唯一的MSC认证渔场。这里有丰富的天然生长的海珍品。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渔场,扇贝、牡蛎、鲍鱼等国际上最优质的海珍品都逐渐的被引进到大连进行增养殖。地处北纬39度的獐子岛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海珍品原产地,獐子岛集团在远离大陆56海里的黄海北部,拥有1600余平方公里现代海洋牧场,为国家一类清洁海域,是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如今,大连辖区的海洋牧场全面实现了数字化监控,同时,智能化生态海洋牧场也已进入建设阶段,标志着中国贝类海产品的品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国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阙华勇、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李琪、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董秀萍围绕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资源养护等多方面作了会议报告,阐述了当前科研最新动态,以及产业前沿信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与会专家、学者与企业家还分析了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市场机遇,提出了推进我国贝类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甘东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