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10-31
2017-10-31 第02版:二版 【字体】大 |默认 |

光伏扶贫走出“昌盛模式”

作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356
    自2015年光伏扶贫被国家确定为"十三五"精准扶贫重要模式以来,光伏扶贫在宁夏、山东、安徽等全国多个省份取得了显著成果。与常见的户用分布式扶贫、村级光伏电站扶贫不同的是,山东青岛利用光伏农业发展的全新模式形成强大的联动发展效应,并在全国多地得到广泛复制。
    开创光伏发电联姻高效现代农业这一全新模式的企业正是扎根于山东青岛的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盛日电)。而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昌盛日电已成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昌盛模式",它使企业发展与村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让各方受益,取得了良好成果。
    光伏农业改变贫困村
    2014年,银川闽宁镇原隆村流转移民土地上,专业的农业专家团队指导着种植生产。昌盛日电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正在这里扎根。
    一直以来,闽宁镇原隆村的产业基础都非常薄弱,周边土地贫瘠,既散又干满是砂石,贫困户也较多。直到2014年底,昌盛日电的到来,这里的一切,即将开始被改变。
    光伏农业项目总规划200兆瓦,总面积10000亩,该项目一期30兆瓦已经并网发电,待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创造就业岗位四千到五千个,预计可以使原隆村群众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500万元,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
    昌盛日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光是项目一期这座30兆瓦的农光互补电站就占地约1245亩,由588座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组成,通过工农业一体化投资,完善了设施、水、电、交通等配套,再加上专家指导,使单位面积产出大大增加。
    为了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昌盛日电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结合起来。如,为原隆村搭建了免费的技术培训、咨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产业工人、承包人等岗位。同时,还开办了农业创客空间和创客大学,提供固定设施、融资平台(创业基金)和销售平台,对有意愿进一步合作的贫困户进行培训,探索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实现农业创业,帮助村民实现从产业工人到承包户再到创业者的"三级跳"。
    此外,昌盛日电还打通了精准扶贫的国际路径。2016年,公司已推动银川市兴庆区鲜花首次出口迪拜,开辟国际市场,提高花农收益。
    "滴灌"让双方都受益
    昌盛日电下的功夫见到了实效。2016年,原隆村村民何利霞一年有将近4万元收入。其中包括每个月务工收入2100元,土地流转费1800元,年底分红1万元。曾是闽宁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的她说,沾光伏农业产业园的光,以前没想过能过上这种日子。
    与昌盛日电联合开发建设光伏农业产业园的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银川地区农业负责人王泉说,"企业既要带动经济发展也要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村民缺技术、缺资金,也经不起市场风浪,但依托企业学技术、找市场,实现了双赢。"
    王泉说,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村民可以拿到三层收益。“一层收益是土地租金,二是我们教村民生产种植技术,入园就业每月工资2100元到2500元,三是村民可以承包大棚,园区保底收购等承包政策,承包收入每年3万元以上。到目前为止,闽宁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都已承包大棚。”
    而依托原隆村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闽宁镇又实施了大棚分红脱贫工程,全镇76户贫困户可以连续3年获得园区大棚的经营分红,每户每年分红10000元。2016年11月26日,第一年的1万元经营分红“红包”已经发放到贫困居民手中。
    昌盛日电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不光是在银川,在昌盛日电发展光伏农业模式的山东、宁夏、内蒙古、北京、天津、云南等28个省、市、自治区的87个地市贫困地区,该模式也与当地实现了很好的资源互补。“比如,部分贫困地区具有丰富的光资源、土地资源与剩余劳劢力,同时国家出台的光伏扶贫政策又提供了一定的并网指标支持,因此光伏农业项目与贫困地区高度互补,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了项目发展的安全可持续。”该负责人说。
产业留人让村民扎根家乡
    现如今,原隆村光伏农业很多方面有了新的变化,村民香菇种植技能的提升,让香菇大棚实现了独立管理,村民钱袋子也越来越鼓;园区内新加入了妇联组织,村民精神面貌和思想方面有了很大改观;产业布局更加丰富,有了鲜花、食用菌、蚯蚓、苗木、茶叶等几十个产业。
    “有了产业,就能留住人,创造价值。我们做过调查,很多农村贫穷,就是因为缺少产业。而且只要村民愿意学,这些产业相关技能都可以掌握。优秀村民想创业,公司还可以扶持其创业。”王泉说。
    昌盛日电在“光伏+农业”项目上的雄心壮志还不仅于此。身兼昌盛日电全国园区的招商总经理的王泉告诉记者,为了让产业能够留人,昌盛日电制定了一个四步走战略:先落户园区,输入产业;第二步带动周边居民参与,自己种大棚或者创业,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圈;第三步则在产业基础上,发展加工、物流等产业;最后,经济发展、人才聚集,新农村破茧而出。
    “我们这么做是有底气的,底气就来自我们的创新模式。拿银川项目来说,光伏发电每年利润数千万元,但农业前期投入周期较长,我们可以用光伏发电挣的钱反哺农业,给农业发展打好底子。等到农业项目见效,利润就更高了。”王泉说。
    昌盛日电董事长李坚之表示,未来,光伏农业项目将继续采用园区化、平台化的运营模式,以昌盛核心种植项目作为示范,带动优势企业和合作社入园,扶持园区内创业,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综合体与周边新型社区互补,最终建成新农村综合体。
    “盈利是企业的天职,履行社会责任更是民营企业应尽的义务。昌盛作为光伏农业的龙头企业,在扶贫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一如既往走‘光伏造血式扶贫’之路,普惠广大的农民,为我国扶贫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李坚之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