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10-09 第02版:二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中企“出海”PPP须强化风控 |
首要注意财税风险管理 应该避免低价无序竞争 |
作者:
■本报记者刘可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05 |
|
|
|
|
|
|
第二届中国PPP论坛近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与PPP”。会上,国家相关部委,世界银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与“走出去”的央企国企、知名民企同台论道,共同探讨政策、项目新焦点。 “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落地合作,以及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依然是目前的工作重点。”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在会上表示,同时强调,政府和企业,都应该警惕防范“一带一路”PPP项目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财税风险提前避 毕马威企业融资并购及PPP业务中国区合伙人江立勤认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上的PPP项目,当前首要注意的新风险是“变化”,即“变化中的财税风险管理”。 “60多个一带一路上的国家,从国际评级机构角度来讲,主权信用评级大部分都不在投资级,中国的企业做海外,尤其是基础设施项目,周期长,有的超过30年,项目执行过程中税收变化的随意性非常大。比如过去两三年里,不断进行税制改革的俄罗斯、孟加拉,中国企业在这些地方做项目时,一个项目往往周期三个月就会经历很多税制变化,很容易影响到项目测算,所以财务假设必须要高度周全。”江立勤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江立勤认为,从社会资本角度来说,企业参与此类项目,需要提前做好财税模型,并尽可能把变化演练反映到PPP协议或合同内容中,从而最大限度在法律框架里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内部砍价”要不得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开孟教授认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上的PPP项目,必须要重视国际制度设计,重点在于慎重进行低价中标和无序竞争。 “这一块在很多境外投资的项目里面表现特别突出,一些抱团出海的企业,经常发现一个项目闻风而动,内部砍价,最后低价中标,只是为了获得境外项目业绩或补贴,许多这样的企业中标后,不仅赚取不了施工利润,连对项目后期的运营都面临很大的困难。”李开孟对本报记者说。 他强调,“先中标、再周转”的“中国特色”经验,尤其不适于“一带一路”PPP项目,也违背了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利益存在高风险,必须尊重和接轨国际制度设计。 科研、金融成体系 在本届主题会议现场,“中国高校PPP论坛”启动并成立。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认为,只有搭建好了政府部门、社会资本、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的跨界交流合作平台,才能共同破解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各种难题,形成民间资本助推PPP的强大合力。 中国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贾飙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在推动“一带一路”PPP发展中,保险资金不仅可以有所作用,还具备了一些独特优势:“我们在探索参与PPP方面,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基金模式,二是项目模式。在项目实践上,截至2017年8月末,保险资金累计通过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基金服务实体经济已经超过了四万亿元,其中投资一带一路就达到了7414亿元,长江经济带2646亿元,京津冀协同发展1184亿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300亿元,而下一步,保监部会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优化保险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和PPP的政策环境。”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德红表示,中国在出海“一带一路”上的企业已经颇具经验和规模,但这个庞大特殊的群体,在客观上需要构建一个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从投资银行的角度来看,未来要加速推动以“一带一路”PPP项目为主体的融资新模式,创新PPP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创新PPP项目的离岸人民币投融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