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9-20
2017-09-20 第06版:六版 【字体】大 |默认 |

“联村共建”闯新路精准扶贫结硕果

——宿迁市泗阳县工商联精准扶贫活动侧记

作者: ■吴晶汪丽丽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61
    "联村共建"中,产业项目带动被摆在首要位置。宿迁市泗阳县县印制《"联村共建"产业类项目推荐目录》和《"扶贫菜单"推荐目录》,目录涉及高效农业、村企入股、光伏扶贫、"股份+"等13大类,供挂钩村自主选择。据统计,2016年,该县工商联会员企业共在挂钩村实施项目222个,其中特色产业项目106个,各方充分发挥各挂钩帮扶企业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因贫施策,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和低收入户增收致富
    
    “我们郝桥以前是省级贫困村,通过‘联村共建’现在变成了江苏省脱贫样板村,村民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这‘联村共建’就是好!”一说起郝桥村的变化,泗阳县卢集镇郝桥村党支部书记张再广总是停不下嘴。
    张书记口中的“联村共建”,就是泗阳县工商联贯彻落实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活动探索出的扶贫新模式。2016年,面对5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42个县定发展滞后村和12.12万低收入人口的实际情况,泗阳县工商联创新提出“商会+企业+经济薄弱村”的精“联村共建”准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该模式获得江苏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奖,相关经验在江苏全省推广,泗阳因此被纳入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
    “联村共建”工作中,该县工商联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动员100家会员企业自愿参与活动,通过帮建产业化项目、提供就业岗位、援建基础设施和发展民生实事等方式与经济薄弱村、发展滞后村进行结对,提供产业支撑,助力村级脱贫。力争通过四年努力,使100个村居全面建成“新八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8万元以上。
“家门口”实现就近扶贫
    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由优秀企业将部分工序转移外包,到村里设立代工点,把车间延伸到村头,既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还解决了企业自身招工难题、用地难题和投资难题。项目实施以来,先后发展“家门口”就业项目106个,带动村民就近就业3200多人。
    2016年,县工商联副主席企业江苏捷锋帽业有限公司与该县卢集镇郝桥村结对帮扶,共同排定项目规划,并组织开展生产,如今,“家门口”工厂正常运转,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实现了116名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实现了村企互惠双赢。
特色产业推动“造血”扶贫
    “联村共建”中,产业项目带动被摆在首要位置。该县印制《“联村共建”产业类项目推荐目录》和《“扶贫菜单”推荐目录》,目录涉及高效农业、村企入股、光伏扶贫、“股份+”等13大类,供挂钩村自主选择。据统计,2016年,该县工商联会员企业共在挂钩村实施项目222个,其中特色产业项目106个。
    该县庄圩乡农科村是江苏省省定经济薄弱村,县工商联副主席企业江苏金牌厨柜有限公司与该村结对后,对照推荐目录,帮助该村引种“水八仙”,成立合作社,种养芡实、莲藕、荸荠、甲鱼等,目前,农科村已种植“水八仙”1300亩,亩均纯收入620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庄爱军说:“仅此一项,村集体可分红40万元,土地流转租金、股金分红和务工收入加起来,低收入户年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
结“穷亲”把脉精准扶贫
    在“联村共建”过程中,该县100个帮扶企业与100个贫困村实行的是双项选择、自由“恋爱”。可以说,“联村共建”,实际上就是一次村企的“联姻”。“联姻”之后,企业结了个“穷亲戚”,企业老总与村民坐一条板凳拉家长,帮农民出主意、想办法,双方一起分析致贫原因,谋划帮扶思路,制定帮扶计划,充分发挥各挂钩帮扶企业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因贫施策,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和低收入户增收致富。
    该县工商联副会长企业江苏国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新袁镇河埝村“联姻”后,针对该村擅长蔬菜种植的特点,经过细致谋划,出资50万元,在该村建立精品果蔬基地,为32户低收入农户免费提供蔬菜和果树苗20万株,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60个,户均增收2万元,当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0万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