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9-13
2017-09-13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留学生回归拐点也是信心拐点

作者: ■付克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74

    权威数据显示,考虑时滞性,留学生回国人数已经接近出国人数,这是中国自上世纪以来的首次拐点,所谓“海归顺差”有望出现。2016年归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也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
    人们想要追问:这样一个留学生回归拐点为什么会到来?它对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的未来又意味着什么?
    这样一个拐点,其实是信心的拐点——只有当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对国家有信心,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信心,这个拐点才会来临。
    问题是,信心源于何处?
    从个人来说,当然是有一个价值获得和理想实现的更好平台。
    从国家来说,则是一个科技飞速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2016年全年,中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经济取得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仍然保持7%左右的速度,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2.3%上升到2015年的15.5%,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只有科技和经济的实力,才能对人才产生强大的磁力。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承诺人才一个美好的未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某种程度上,“用”字比“聚”字更重要。
    回归,是因为回归之后有更好的用武之地。信心,也源自这样的用武之地。毕竟,人往高处走。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流动,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哪里能够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哪里就是人才的归宿。
    这样一个拐点,其实也是转型的拐点。
    众所周知,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十字路口。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产业结构能否成功升级,将决定着大国是否能够崛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拐点,与中国留学生回归拐点正好重合,显然不是偶然。
    按照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说法,中国过去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套利行为推动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但如今套利空间正在缩小。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是要由套利走向创新,要靠创新型的人才,推动我们由配置效率改革带来的增长到创新、新技术驱动的增长。
    按照经济学家周其仁的说法,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改革,把原来偏高的制度成本大幅降下来了。而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突围的方向就是要靠创新,通过创新来突破全球经济形成的僵局。
    无论哪一种说法,显然,人才都是创新驱动的前提,是决定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当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发生的前夜,很多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能汇聚人才、抓住机遇,谁就能取得科技上的创新突破,获得经济增长的红利。
    中国留学生回归的拐点,显示了这样一种趋势,并且正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上发挥作用。目前77家海归董事长在67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占比达11.4%。同时,在77家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公司共48家,占比62.3%,排名第一。这体现了创新型企业家,对“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特别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尤其能够说明问题。中国政府在AI研究上的投入平均每年呈两位数增长。高素质、高学历的顶尖AI海归人才选择主动回归,并逐渐成为中流砥柱。研究显示,2010年至2014年间,中国在AI方面的专利申请达到8410项,比2005~2009年这五年增长了186%,AI产业迅速崛起,引起全球瞩目。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产业结构能否成功升级,就取决于能否吸引汇聚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承诺人才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也在承诺中国一个美好的未来。当人才的美好未来和国家的美好未来相辅相成,这是信心的坚实基础,也是崛起的动力源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