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9-0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经济进入新局面需要靠转型 |
|
作者:
■释经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05 |
|
|
|
|
|
|
国家统计局8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制造业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般称为非制造业PMI)为53.4%,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 非制造业PMI连续2个月下滑,但对于服务业和建筑业的走势无须担忧。这些年来,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增速一直比较稳定,其PMI经常波动,但都维持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8月建筑业PMI仍然维持在58%的高位,比上月回落4.5个百分点,可能是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减速的反映。 相比之下,制造业PMI更加受人关注。工业(制造业是主要组成部分)增长减速是近年来GDP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而今年工业增速较去年回升,推动GDP增速也回升。因此,工业的走势如何,影响着经济整体的走势。而制造业PMI作为先行指数,对工业形势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虽然分季度看工业增长是加速的,但月度数据却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显现工业增长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3月和6月都达到了7.6%,但在4月和7月就回落为6.5%和6.4%。制造业PMI与工业的走势非常相似,也是在3月和6月攀升至高点,分别为51.8%和51.7%,而在4月和7月下滑至51.2%和51.4%。基于这样的情况,8月制造业PMI反弹,意味着8月工业增速有很大可能也出现反弹,而其他几项经济指标(消费、投资等)的增速也有较大可能趋稳。 很多争论是围绕“新周期”展开的。“新周期论”认为,当前经济向好是“新周期”的起点,经过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产能利用率提高之后,企业盈利获得了改善,而且在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能量。根据这个理论推理,经济增速还能随着新一轮产能扩张而进一步提高。很多人反对“新周期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向好并不是什么“新周期”起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库存周期的反映,去产能导致PPI上涨,从而刺激了企业加库存的意愿。目前加库存在后期已近尾声,那么,工业和经济增长也将随之放缓。 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向好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去产能、PPI上涨导致库存投资增长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此外还有内需和外需企稳向好的拉动。今年消费增长仍然比较快,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是经济增速能够稳定下来的重要因素。而出口受益于全球贸易复苏,出现了较快增长,净出口对GDP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去年上半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4%,拉低GDP增长率约0.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9%,拉高GDP增长率约0.27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什么比去年高。 “新周期论”预计的产能扩张目前还没有出现,实际上,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的增速还处在下降通道中。因此,“新周期论”并不足以解释当前的经济向好。未来一段时间会出现工业产能扩张、经济增长提速吗?我们同样认为,产能扩张周期不会也不能出现。首先,工业发展面对的很多难题(要素成本高、利润不如房地产和金融业)尚未解决,这会抑制工业企业投资的意愿;其次,中国经济不能再陷入“产能扩张-产能过剩-去产能”的循环中,更不能通过去产能为扩张产能制造空间。 因此,“新周期”不可期待。经济发展要进入新的局面,需要靠转型而不是周期。经济转型必须加紧行动起来。所谓转型,是指经济发展由需求扩张的模式向供给增效的模式转变。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不是制造供不应求状况帮助企业盈利,而是解决制约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各种难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