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9-04
2017-09-0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共享”快成行为艺术了

作者: ■界面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12

    继“互联网+”之后,创业圈的词典库可以再加一个词“共享+”了。
    2016年开始走红的的摩拜ofo一直延续到了今年,还没等到共享单车从拥挤到倒闭,创业者和VC们的热情又转向了共享充电宝。还有共享汽车,或者说汽车分时租赁,实际上共享汽车出现得比共享单车还要早,只是没有共享单车那么红而已。
    但接下来出现的项目就越来越稀奇古怪了——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洗衣机、共享睡眠舱,共享遛娃车、共享购物车、共享健身房、共享马扎、共享手机、共享书店、共享宿舍一波接一波的,应接不暇。
    好像所有可以和共享沾点边的项目都在搭共享概念的车,似乎有了概念加持,他们就有了创新基因,未来也充满了想象力,可以拥有共享单车甚至是Uber、Airbnb这样的估值成长空间。
    话说一个事儿越红才越会被蹭概念,但蹭概念并不见得对其形象树立是一件好事。就好比人工智能很火,于是突然一大堆公司都会出来说自己和人工智能沾亲带故,于是人工智能反而变得很水,遇到了不免受到一番质疑或者奚落。对于故弄玄虚的概念,公众反而并不容易建立信任。尤其是如果一件事原本就存在而且很容易看透,那些非不好好说话就往概念上套的,自然难有好结果。
    那么,为什么有的项目被认为是共享经济,有的则被说成是伪共享,蹭概念,当我们说共享经济的时候,到底是在说什么?
    共享以及分享实际一直就存在,就跟租房一样,租赁行为本身就是共享,有时候还可能是几个人合租一栋房子,整个人类都在共享同一个地球,当很多人共享一些书更有效率的时候就出现了图书馆。
    共享可以提高资源和信息的效率毋庸置疑,开放共享原本也一直是互联圈所崇尚追求的,但共享经济作为一个商业模式概念被关注始于Uber、Airbnb。
    Uber鼓励使用者让出空置的座位,Airbnb让闲置的房间得以交易,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二者也不断成长,早已是硅谷估值排名第1第2的超级独角兽。
    共享单车和Uber、Airbnb这样的模式并不一样,共享单车并不是C2C的撮合交易,而是B2C分时租赁,资产和服务来自于B端。有人认为Uber、Airbnb这种连接C端供需信息的平台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而并不看好共享单车,甚至也不看好Uber、Airbnb平台上已经萌生的类B2C模式。
    然而我们无法追究共享经济的标准定义,因为找不到最早使用这个名词的人,共享经济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宽泛。
    哈弗商业评论认为,Uber、Airbnb也不算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他们是基于利益关系的市场行为,是一种经济交换,而共享经济则是组织内部的互利行为。用户更关心服务价格,而不是社交关系。
    因而以共享经济来描述这个模式本身就不恰当,更合适的说法是按需经济,即用户有需求时即可以得到即时服务,而不在乎是不是拥有一件资产。这是驱动这个模式成立的动因,而和共享的动机没有什么关系。
    Uber、Airbnb都很乐于强调自己的共享属性,标榜自己引领了一种共享的文化,即年轻人更乐于共享,而不是拥有。然而,说到底,他们本身就是在于撮合租赁交易。
    所谓共享经济,并不只是因为人们在文化上更接受共享的方式,更重要在于,技术的支持让租赁交易的信息沟通成本降低,而让更多租赁场景成为可能,人们得以在需要时即可召唤服务。
    即便是最靠近共享经济源头的项目,也是关乎租赁。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