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8-23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 加快推进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 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在砥砺中奋进 |
|
|
|
|
|
|
今年以来,山东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省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出总体企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特点 山东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把走在前列作为长期坚持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省经济发展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67008.2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9:46.8:45.3调整为7.3:45.4:47.3,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三大需求支撑较好,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分别增长10.5%和3.5%,比全国分别高了2.6个和4.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增速与全国持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60.2亿元,同口径增长8.5%,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1.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012元和13954元,增长7.8%和7.9%,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00家;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75%;以快递服务、金融保险、旅游健康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服务业拉动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完成税收占全部税收的43.9%。 民生保障显著增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全年脱贫151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稳定。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城镇、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23元和35元,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改厕、道路安全防护工程等年度任务全面完成。 今年以来,山东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省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出总体企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特点。 “稳”的格局在巩固,积极因素不断积聚。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5017.4亿元,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外贸进出口增长2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主要表现为“五个高于”:一是高于去年同期。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去年同期1.1个、0.5个和21.7个百分点。财政收支进度分别达到55.3%和54.9%,首次实现“双过半”。二是高于今年一季度。在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的基础上,部分指标增幅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一季度0.2个百分点,是2015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一季度0.7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回升。三是高于年初预期。随着3月中旬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各方对上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普遍调低。在这种情况下,我省仍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表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四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外贸进出口分别高于全国0.8个、0.8个、1.1个和4.5个百分点,反映出我省经济增长的韧性更强、后劲更足。五是高于东部沿海省份。与沿海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大部分指标增幅位居前列,其中外贸增幅继续位列沿海主要省市首位。 “进”的态势更明显,新旧动能转换开局良好。主要表现为“五个新进展”: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进展。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0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260亿元,增长30%。夏粮再获丰收,总产470.02亿斤。工业升级效应明显,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11.5%,连续6个月增幅高于10%,成为支撑工业增长的首要动力。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2%,软件信息、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等新兴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二是“四新”促“四化”实现新进展。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新技术新产业增势强劲,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高性能化学纤维、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3倍、1.3倍、41%和16.1%。跨境电商、在线医疗、共享单车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30.2%和39.6%。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生产装备、电子软件等领域的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工业+旅游+商业”等跨界融合模式广泛应用。“品牌强省”和“质量强省”战略深入实施,我省45家企业入选今年中国品牌500强,比去年增加3个。三是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进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累计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601项,提前完成本届政府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二分之一的任务。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截至6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745万户,同比增长13.9%。国企改革步伐加快,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基本建立,58户混改试点企业中12户基本完成,21户省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3亿元,同比增长152%。金融改革稳步推进,我省首家民营银行威海蓝海银行正式开业,大力培植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合作社达到293家。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初步建立,信用联合惩戒成效显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逐步完善,上半年实现总交易额6100亿元。四是创新创业实现新进展。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新增国家工程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90家,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占到80%以上。积极构建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48家、备案众创空间293家。海尔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山东大学、浪潮集团等6个单位成功创建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五是区域城乡陆海统筹实现新进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有序启动,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获批建设,省会城市核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青岛西海岸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总量居全国19个新区第3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取得新成绩。城乡一体发展步伐加快,全面启动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城市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农村供暖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新开工地下综合管廊47.9公里,建成海绵城市面积92.5平方公里,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开工率、竣工率均达到100%。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青岛蓝色硅谷国家海洋实验室、深海基地等海洋创新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调创新中心达到44家。 “好”的势头在延续,发展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五个好”:一是“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实好。钢铁、煤炭去产能成效进一步显现,“地条钢”清理整顿工作全部完成;济钢实现全线安全停产,职代会顺利通过了产能调整、职工安置分流方案。全省商品房去化周期12.8个月,同比缩短4.3个月,商品房价格得到有效稳控。企业负债水平逐步降低,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6%,较一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认真落实各项减免税政策,累计实现“营改增”减税442.6亿元。省内外电力直接交易的电量规模扩大到880亿千瓦时,预计可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30亿元。二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好。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上半年对沿线国家出口额、直接投资额分别增长13.2%和87.8%;190个境外优先推进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00亿元。强化重大项目招商,引进18家世界500强项目26个,合同外资33.4亿元。三是先行指标预期好。全省工业用电量、货运量分别增长7.7%和18.6%,增速同比提高6个和11.6个百分点,均为近年来的较高水平,反映出生产预期持续向好。四是绿色生态发展推进好。扎实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3.3%,比一季度回落2个百分点。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攻坚战,“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平均为125.4天,同比增加7.8天。全面实行河长制,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大力开展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利用专项行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老工业城市搬迁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等工作进展顺利。五是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8344元和8516元,同比均增长8.1%。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62.8%。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力推动精准扶贫脱贫,编制完成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民生工程总体规划,一期外迁试点已基本完工并交付群众。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43.7万套,已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33.3%。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一流”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加快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50元。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隐患“大快严”紧急行动,平安山东建设取得新成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