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8-22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手绘贫困地图”里的精准扶贫 |
|
作者:
■杨洪涛何雨欣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77 |
|
|
|
|
|
|
带红点圆圈代表“村所在地”、空心圆圈代表“组所在地”、红色小方块代表“贫困户分布区”、椭圆阴影区是“中药材基地”……走进贵州乌蒙山区毕节市威宁县迆那镇五星村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张手工绘制的“五星村贫困农户分布图”异常醒目。 “这张地图看上去很普通,但背后有故事哩。”五星村村支书李仁兵说。海拔2000多米的五星村当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土地石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来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这段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对五星村过去贫困状况的生动概括。201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000多元。 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后,李仁兵带领村干部对全村的贫困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调查、测算老百姓收入的时遇到了难题。很多家庭的贫困程度差不多,怎么识别? 经过反复摸索,2014年,李仁兵和村干部们一起总结出了精准扶贫识别“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 “四看法”简单、实用,很快在十里八乡推广开来,来五星村学习的基层干部也越来越多。 “当时,觉得做得不够细,贫困分布情况说不清晰,唠叨了很多,听的人也搞不明白五星村到底什么样。”时任迤那镇扶贫工作站工作人员陈永鹏说,有人提议把贫困户的分布情况标注在地图上。 没有现成的地图,怎么办?自己画!陈永鹏与时任驻村工作队队长沈光勇一合计,当即决定自己手工绘制一张地图,一方面让别人清楚五星村的村情;另一方面开展工作时,一看地图就知道贫困户在哪里。 找来铅笔、橡皮、尺子等作图工具,两个没有画图专业基础的人就开工了。“画图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陈永鹏说,“当时,我们把火车道走向给画颠倒了,后来参照手机的百度导航地图、卫星地图,才修正过来。” 后来,这张地图也成为驻村帮扶工作组的“作战图”。 “A代表五保户;B代表低保贫困户;C代表低保户;D代表一般低保户”……在100多里外、同处乌蒙山区腹地的赫章县海雀村,同样有这样类似的“手绘民情地图”。 “有了民情地图,村里的情况一目了然。”海雀村村支书文正友说,有了精准分类,才好精准采取措施帮扶。一张张“手绘扶贫地图”“手绘民情地图”看似画在纸上,实则刻在心中,凝聚了基层扶贫干部的心血和汗水。 如今,随着手机定位技术和一些APP软件的应用,很多地图变得更美观、更便捷。 相比之下,手绘“小地图”显得简单、粗糙,却承载着“大民生”。其中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昭示着“真扶贫、扶真贫”的坚定力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