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8-17
2017-08-17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降成本应从消除“扭曲”入手

作者: ■易才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66

    市场经济如波涛起伏,企业成本随之涨涨落落本是自然现象。真正需要辨识和重视的,是被非经济力量扭曲的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因为其中隐藏着经济运行的病灶。
    近期一大热点事件是化工、有色、资源类商品价格大涨。螺纹钢、煤炭、稀土、基础化工品等基础性工业资源,纷纷走出了一波波澜壮阔的涨价行情。反映在7月数据上,同比来看,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速已经连续三月录得5.5%,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分别上涨32.3%、12.7%和10.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涨幅有所扩大,分别上涨27.5%和8.5%;此外,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上涨7.6%。上述六大行业合计影响PPI上涨约4.4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0.0%。
    这是工业品的价格重新发现、向正常水平回归。前些年的粗放式扩张,实际上人为形成了低于合理水平(即扭曲了的)基础工业品价格。如今,随着去产能、环保限产等政策的推进,产品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同时,对应的股票价格也在上涨,这都是正常的经济信号。
    不过同时,下游制造业企业成本上升,压力显然因之增加。国家统计局的CPI数据显示,下游的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仍然较低,说明涨价向下游传导不明显。
    这就引出一个话题:在工业品涨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的“降成本”。
    我们认为,“降成本”不能机械理解。正常的成本起伏,行政之手不应干预;真正需要消灭的,是扭曲和低效。寻求下游企业的降成本之道,应该从这里着手。
    实际上,“降成本”的效果已有一定显现。随着全面推行“营改增”、简政放权取消部分审批事项、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举措,企业成本有所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我国工业企业去年末每百元营业收入的成本为85.52元,同比下降0.15元。此外,2017年4月~6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调研组分赴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等九省实地调研,新完成的报告《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显示,从每百元营业收入中营业成本额这个指标看,2014~2016年,三年分别是76.76元、76.42元、76.33元,同样表明整体上样本企业成本略有下降。
    但报告也指出,有些成本下降很艰难。报告称:与减税降费见效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推进“放管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难度大、见效缓慢且后续改革繁重。虽然全国上下在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围绕投资、生产经营、市场准入、资质资格、进出口、创新创业等领域,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但由于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晰、中介收费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含经济、时间和机会成本等)的空间依然很大。
    制度性交易成本遍布企业经营的许多方面,例如:上游能源资源垄断带来的高价格;国企挤占信贷额度导致的融资成本高企;高房价推高了企业人力成本,而高房价背后是地方行政之手(土地、收益需求)因素;非税收费难减;行政审批的直接成本和时间成本等等。
    工业品价格上涨反映出前些年的价格扭曲正得到矫正,而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暗藏在经济运行的若干环节中。清理这些高成本,需要正本清源,核心在于规范法治、厘清政府的权力边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