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7-3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观点摘要 |
|
|
|
|
|
|
1.金融业以经营风险为生,对风险的认知和预判本应最为敏锐,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却往往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上。 2.因此,“北京未来是谁的”,答案也就很明显了:北京将是所有人的,但终归属于更有能力、更能奋斗因而也更有钱的那些人。 3.但是,能因此得出保障购房者与租房者同权享受公共服务不值推行吗?不能。如果一项良善的政策难以落地,应讨论如何创造条件让它落地,而不是质疑政策本身。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当然是扩大学位供给,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甚至培育更多可供选择的民办学校分流生源也是途径之一。 4.事实上“中等收入陷阱”并不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还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意味着出现社会两极分化和动荡,使得改革与前进的共识无法达成,不同利益群体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从而反过来损害增长潜力。所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除了继续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之外,加快社会改革培育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实现一种有包容性的促进合作的社会结构,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5.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改善住房供给结构,减少无房者压力的一个补救措施,但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楼市畸形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带来的扭曲与冲击。因为在高房价城市,租赁价格同样过高,除非大规模的增加住房供给,目前来看,尽管一些城市推出一些地块要求开放商采取“只租不售”模式,但这种模式能否持续仍需观察。 6.移动支付和无现金时代的出现,从根本上一举改变了中国人谨慎而保守的消费习惯。手机扫码的行为,让消费变得更“没有感觉”。技术的变革,消退了中国人过去对交易和消费的仪式需求:想从消费者的腰包里掏出一百块现金很难,但从手机上划掉一百块却很容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