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7-26
2017-07-26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移动支付虽好也别“排挤”现金

作者: ■夏振彬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02
    一男子闯进银行。“抢劫!我要现金!”这时,银行职员让他瞅瞅墙上一张“无现金场所”的标识,告诉他,这个银行没有现金,他的要求无法被满足。最后,劫匪不得不接受惨淡的现实,临走前还不忘咨询:我还能去哪儿?
    这不是段子,而是2013年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真实故事。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已开始向“无现金社会”加速冲刺,丹麦已停止印制纸钞,允许商家拒收现金;印度也一声令下把大额纸币直接废除;国内的杭州、武汉等城市相继宣布加入“无现金城市”计划……“无现金”显然已离我们越来越近。
    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开始经受这样的转变:以前出门不带现金几乎寸步难行;如今带现金出门,常常无用武之地。
    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显而易见,不过也还有一些尴尬需要被直面。首先,卡壳。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很多商场的超市、餐饮商户等都位于地下,还不提供无线网络,有时折腾半天都不能支付成功。手机有钱花不出去又没带现金,那种尴尬可想而知。所以,让“无现金”更便捷,完善基础设施很重要,只有让配套设施无死角,才能让手机变成更多人的“钱包”。
    其次,跟不上。移动支付虽好,但并非每个人都喜欢、适应。让数据来说话,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6.95亿人。这意味着,还有近一半居民并非手机网民,更何况,手机网民里还有相当比例的用户并未开通移动支付业务。日前,《人民日报》也关注了老人、残障人士等“跟不上”的问题。对此,一方面要带着他们适应新技术、新服务,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步伐过快,甚至走向极端——目前已有商家打造“完全不用现金”的商店,顾客想用现金也不行。
    不难预料,移动支付今后或许会更“强势”“无现金”也会持续圈粉,但其落脚点应该是为消费者增加一种选择,提供一种补充,应该是让不同人群都能在时代的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非感觉到压力、感觉被“排挤”。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