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17-07-2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清除行业协会背后的权力影子 |  
                   |  
				  
				  | 作者:
■张东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47 |  
				   |  
				    |  
                  
                    
                      
                         |  
                        | 
                           |  
                      | 
                         |  
                    | 
                       |  
              
                
                  			    《人民日报》日前披露,国务院第九督查组降成本小组在山东钢铁集团走访核查发现,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2016年到今年上半年,共向100余家行业协会缴纳会费等费用达500多万元,且当地“很多企业都有此苦恼”。     从性质上说,行业协会是民间自治组织,法律上的“社团法人”;角色上,则是代表协会会员共同利益,负责行业内部规范管理,与政府和其他组织沟通协调。单纯就服务会员来说,笔者并不反对行业协会收取会员费,甚至各尽所能予以额外的支持都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收费无论标准如何,要建立在成员单位自愿基础之上。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一方面对部分行业协会收取会员费、赞助费叫苦不迭,认为很多是巧立名目的乱收费,没有享受到什么服务,另一方面却又无可奈何地奉上荷包。为什么企业不愿拒绝这些原本不应该具有强制属性的乱收费?直接退出不行么?这才是耐人寻味之处。     企业鲜见公开向行业协会乱收费叫板,恐怕与很多协会背后的权力影子有直接关联。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道出的“真谛”:“这些协会虽然都号称是自愿加入,但背后都有政府部门的身影。如果不缴纳会费,企业安全生产资质或商品出口配额就会受阻,因此,会费成为企业的硬性开支。”分析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行业准入和相关许可的获取。假使要进入某个行业,或取得一些资源行业的生产、经营配额,当加入官方某些行业协会成为指定要求时,企业自然没办法拒绝。二是行业资质水平评审和认定。对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说,诸如资质级别认定、星级评定这些带有光环性质的荣誉,显然会成为竞争力的一部分,无论是“花钱买平安”还是“花钱买头衔”,很多企业不但难以抗拒,反倒有可能“积极争取”,从而助长了行业协会乱象。     正是靠着部门行政权力的“狐假虎威”,一些行业协会才扭曲了原来的性质,由民间组织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准官方机构”。有了这一保障,从会议费、信息费,到注册费、评比费,再到杂志、期刊费,即便不“巧”也可以广立名目。所以,清理行业协会乱收费,诸如建立收费目录名单制度这样的举措,虽然指向明确直接,但远非治本之策。只要隐藏在协会背后的行政权力之手没有实质性退缩,那么企业抵制这些协会乱收费的底气就会不足,可供选择的对策也会极为有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