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7-2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为户外劳动者撑起权益遮阳伞 |
|
作者:
■文昕雨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797 |
|
|
|
|
|
|
自7月12日入伏以来,全国多地陷入持续“蒸烤模式”,南北方大范围地区最高气温达35℃以上。近期,多个部委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防暑降温措施,尤其强调高温津贴要发放到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对用人单位是否遵守高温津贴规定等内容开展专项检查 有这么一群人,不得不“战高温,斗酷暑”。街头上,执勤交警衣冠齐整,不知疲倦地为焦躁待行的车主送去清凉;马路边,环卫工人纵然被汗水模糊了眼睛,却也不曾放过角落里的微尘;工地上,师傅们蹲在树荫下休憩,用凉水洗把脸,拿起水壶一饮而尽;小巷里,还有很多快递员、送水工、外卖员挥汗如雨……刺眼的阳光下,滚烫的大地上,倒映着无数劳动者的朴素身影,任汗水湿透衣背,任骄阳炙烤肌肤。如果把公共生活比作动态的社会肌体,那么这群高温下的作业者,就是用自己的奉献与牺牲,换来了某种意义上的“全民养生”。 劳动者的付出可歌可泣,但安全与保障问题令人担忧。职责在身,难免遭受高温考验;但高温权利,不该轻易被烈日炙烤。从《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的废止,到《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出台,数字之差,却是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进步之举。对露天作业条件进行界定,时长加以限制,鼓励采取换班轮休,严禁露天作业加班……应当说,从立法角度而言,其实并不缺少对应的管理举措,足以为劳动者在高温下的暴晒送去一柄硕大的“遮阳伞”。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在现实中,存在不少无视劳动者人身安全的“赶工期”“保进度”,也有劳动者轻则中暑重则送医的情况。如果法律赋予的“保护罩”得不到施展,那么劳动者的权利自然也就无法进行伸张。可以说,长达一个月多的“三伏天”,是对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保障部门的大考,考验坚守岗位的不变初衷,考查遵纪守法的用人规则,考问劳动保障的贯彻落实。防暑降温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将直接关系到烈日下的每一个辛勤身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