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7-10
2017-07-10 第02版:二版 【字体】大 |默认 |

立足特色 精准发力 青海加快推进脱贫攻坚

作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613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开展更加有力的工作。"
    攻克坚中之坚,剩下的都是"硬骨头"。2015年通过精准识别,青海有贫困人口16万户,52万人口,贫困村1622个。作为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最典型的省份,青海立足省情,动员全省力量推进扶贫开发,并提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但贫困各有原因,扶贫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何在短时间内啃下这块"硬骨头",青海立足自身特色,使出浑身解数。
因地制宜,产业扶贫更精准
    地处西部的青海省自然环境脆弱,省内大部分地区地处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扶贫开发时常"缺钱""缺能人""缺技术"。而立足当地实际,以扶贫资金撬动银行贷款,用产业项目带动扶贫,充分利用资源唱好"特色经",正成为青海扶贫攻坚"啃硬骨头"最有效的"利器"。
    拔穷根,靠产业。
    海东市的乐都区是青海有名的大蒜之乡,乐都的紫皮大蒜更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根据乐都区的农产品特点,结合自身的富硒技术,在乐都区建设了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其筹建的青海恩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当地形成了"公司标准+农户种植+基地加工+市场营销"的科技扶贫模式。他们在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组织贫困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种植大户、技术能手、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富硒大蒜种植。同时,与几家大蒜专业合作社、大蒜经纪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从大蒜种植,农资采购、技术指导、蒜薹蒜头收购销售全方位密切合作,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富硒大蒜产业全面发展。"目前辐射带动了全区19个乡镇富硒农产品产业发展,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青海恩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振荣说。
    走进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大蒜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产品,而被加工成保健食品"黑蒜"。许莲花是车间的一名80后工人,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出去打工,能在家门口工作,她很高兴。"以前打小工,工作时间不固定,照顾不上家人。我没有一技之长,能有现在这个工作,按时上下班,每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我很满足,你看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都是附近村庄的。"
    经过富硒产业扶贫,宏恩公司累计投入农资1456吨,培训农民5000人次,直接受益群众13771人,带动905户贫困户3802人脱贫。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把"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性。
    海东市祥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瞿昙镇台沿村、石坡村两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建成了海东市瞿昙县国际滑雪场,吸纳了68位村民就业,还培训了十几个造雪师傅、教练,"我们帮两个村80%的贫困家庭解决了就业问题。"祥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进彦告诉记者。滑雪场还辐射带动两个村发展了"农家乐""农家宾馆","现在周围已经开了十几家了"。
    "共产党是我的娘老子"。乐都区瞿昙镇台沿村76岁的藏族村民巴国栋激动地告诉记者,自从海东市瞿昙县国际滑雪场在家门口营业后,他们老俩口利用1000多平米的河滩地做停车场,靠收停车费过活,仅去年12月到今年2月三个月的时间内就收入了1.4万元。"100个儿子也不如一个共产党!"他感慨道。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拔穷根、长筋骨,脱贫不返贫的好路子,是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优势所在,也是实现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脱贫不返贫的治本之策。"青海省副省长、省工商联主席匡湧说。
创新扶贫形式,激发内生动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属国家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到了人口总数的12%以上。化隆县开拓思路,通过设立驻外拉面经济服务办、注册"化隆牛肉面"品牌等措施,积极鼓励贫困山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亲帮亲、邻帮邻到全国各地进行拉面创业或劳务输出,创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路子,形成了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多格局经济形式。
    能否利用拉面经济带动更多的人脱贫?2015年,在化隆县的支持下,青海绿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青海拉面产业培训中心,主营业务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业务主要通过“中国拉面网”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APP进行产品宣传和线上交易;线下则通过占地近5000平方米的拉面产业培训基地从事餐饮创业、餐饮技艺、职业规划和技能的培训。2016年,通过“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将化隆县的1020名贫困对象成功对接到全国60多个城市的700多家拉面店,扶贫效果显著。
    据青海拉面产业培训中心负责人马青云介绍,“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主要是通过青海绿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拉面店对接,将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送到全国各地的化隆拉面店,从跑堂打杂干起,经过一年拉面店的实训,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技能的拉面匠。一年培训期结束后,有意愿开办拉面馆的贫困对象,通过贫困户自身资金积累,和政府支持资金以及贴息信用扶贫贷款,帮助贫困户开办经营一个“扶贫拉面店”。
    “这一行动计划对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活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化隆县县长马金星告诉记者,’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从2016年开始到2019年结束,历时4年,计划共实训5000人。”
    采访中,马金星与一位在北京市顺义区进行实训的扶贫对象接通了电话,“我和妻子都在这儿,一个月两个人能赚6000多元,管吃管住,我们很满足。”而通过“中国拉面网”微信公众号,记者也看到了大量的招聘和求职信息。全国各地的拉面店发布招聘信息,要求、工资待遇、住宿条件等都写得十分详尽;也有很多地拉面匠主动把自己的信息挂在网上以吸招聘者。
    “不仅要帮助贫困户脱掉贫困的帽子,还要带动与拉面有关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将贫困户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才能帮助贫困对象走的更远。”谈到未来发展,马青云充满信心。
    不止化隆县一地,按照改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培育新型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龙头的思路,自去年以来,青海省在8个市州17个县(区、市)“量身定制”扶贫新模式,使昔日的一个个贫困村搭上致富快车,迈向富裕之路,辐射带动10余万贫困群众增收。
第一书记助力扶贫“最后一公里”
    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青海共向全省1622个贫困村派驻了7856名干部,每村派驻3至5名,组成扶贫工作队实行挂钩扶贫。工作队队长兼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截至目前,全省有282家民营企业(商会)与357家建档立卡贫困村结对签约,投入资金3.2亿元。
    西宁乡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武章就是这7856人中的一名。他的驻村扶贫点是位于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的卡阳村,风景优美,是距离西宁市区最近的原始林区和高山牧场。但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全村贫困户44户131人,是省定贫困村之一。
    作为青海省唯一一个从民营企业中选派到扶贫村的第一书记,鲍武章一上任,就挨家挨户地查看卡阳村中贫困户的住房条件、了解贫困原因,与市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成员为村民讲解扶贫攻坚政策。至今已组织召开卡阳村党支部党员会30余次、村民大会11次,通过“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重点突出村党支部的扶贫攻坚“火车头”作用。鲍武章现在已经成了村里人:“怎么践行‘三严三实’?帮扶贫困就是一种考验,不实干行吗?”他将精准扶贫、企业发展、惠民政策与贫困户有效对接起来,精选产业项目,进行规划布局,在卡阳村形成了“企业家+驻村干部+村党支部+农户”的党建扶贫模式。
    “要充分发挥党建就是生产力的优势,使广大党员成为扶贫攻坚战的主力军。”鲍武章说。他通过鼓励贫困户开办“农家乐”、申请高山生态牧场项目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改变村民原有的“等、靠、要”的旧观念。短短一年间,卡阳村这个仅有265户的小山村,接待游客50万人次,人均增收上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卡阳村“企业家+驻村干部+村党支部+农户”的党建扶贫模式也成为青海省扶贫攻坚的典范。
    “现在一共有六个村子让我去当第一书记哩。我相信,只要发挥首创精神,干部们起好步、开好头,让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脱贫攻坚就一定是一场能打赢的胜仗!”
    2017年,青海省继续扎实扶贫攻坚基础工作。在驻村帮扶方面,进一步落实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并切实发挥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生力军、催化剂作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精准扶贫的温暖阳光正洒向青海各地,徐徐勾勒出一幅脱贫致富的新蓝图。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