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6-27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大连民营经济发展需快马加鞭 |
|
作者:
■宫玉富本报记者周太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721 |
|
|
|
|
|
|
截至目前,大连市民营企业约15万户,从业人数约200万人,201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400亿元,占GDP比重57%;上交税金512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47%。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大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活力不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 今年3月31日,大连市召开大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该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壮大,使其逐步成为大连创新创业、动能转换、经济向好发展的重要力量。大连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强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鲜明导向,落实改革,优化环境,在市场主体地位上一视同仁,在市场流入上一视同仁,在资源配置上一视同仁。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首要的是加强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质机制。 近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今年3月31日,大连市召开大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公平准入、投融资、公共服务、人才和创业创新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该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壮大,使其逐步成为大连创新创业、动能转换、经济向好发展的重要力量。大连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强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鲜明导向,落实改革,优化环境,在市场主体地位上一视同仁,在市场流入上一视同仁,在资源配置上一视同仁。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首要的是加强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质机制。 截至目前,大连市民营企业约15万户,从业人数约200万人,201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400亿元,占GDP比重57%;上交税金512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47%。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大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活力不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 六方面问题制约发展 近期,大连市工商联围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设课题,深入走访了大连市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部分商协会组织,实地调研了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组织召开了由工商联、商会、民营企业家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赴外省市学习调研;查阅了先进城市的经验资料。该建设课题显示:当前,影响制约大连市民营经济发展,最为关键核心的是体制机制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领导机制仍不够顺畅。一是大连市管理民营经济发展部门较多,各部门职能既有交叉又有疏漏,管理不到位。二是部门间各自为政,对民营经济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还未形成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三是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各种规章不能相互衔接、相互补充,造成基层无所适从,难以落实。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些本由商会来完成的经济职能被部分政府部门把持,不但增加了政务成本,而且给企业带来麻烦。 其次,市场竞争机制仍不够公平。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对民营企业是公平的,不存在歧视问题,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一些领域虽然没有了政策上的准入限制,但依然存在准入门槛,“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进门易、竞争难”,苏醒“没门”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部门认为民营企业落实政策风险大,担心政策失误被追责,往往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致使国有企业政策享受多,而民营企业享受政策少。 第三,统计体系仍不够科学。大连市民营经济统计由市中小企业局牵头负责,所收集的数据包含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产品产量、固定资产投资、实缴税金等情况,采取抽样分析预测的方法,不是按照统计局的标准和统计模式得出的数据,存在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统计数据零散,统计数据发布不规范、不及时,数据缺乏可靠性和法律效力等问题,导致民营经济底数不清,情况不明。 第四,金融、财税机制仍不够灵活。金融业“大门虚开、小门未开”,金融服务较为僵化、缺乏针对性。有些商业银行在贷款时,要求贷款的条件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高,许多民营企业都很难满足要求,无形中推高了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不到10%,贷款的实际利率一般都在15%左右。虽然企业税项大幅减少,很多不合理收费项目被取消,但企业反映,目前的税费负担依然较重,税收占企业营业收入的40%以上。“五险一金”普遍高于北京、深圳、杭州、苏州等地。 第五,审批机制仍需改进。一些部门目前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中“含金量高”的项目还不够多,企业感到还不够“解渴”。行政运行不够规范、不够透明,目前一些部门保留的审批事项,有的实际操作还不够规范,审批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大,手续繁、效率低。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有待转变,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 第六,人才机制仍需完善。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创业者缺乏、企业家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复合型人才不足,已成为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约束。2015年,大连市引进人才预计投入5个亿,但实际只用2个亿,引进的人才也仅限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寥寥无几。 七点建议完善机制建设 该建设课题就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连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提出七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体制建设,着力解决多头管理问题。在大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建议成立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市委常委、副市长任组长,经信委、人社局、工商局、工商联、金融办、中小企业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商联,工商联主席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协调解决民营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和要素供给、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所有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都要经领导研究,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二是建立科学的统计体系,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底数不清问题。借鉴海南、山西等地经验做法,成立由统计、经信、科技、工商、国税、地税、金融、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参与的民营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全口径统计大连市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详实的基础数据。 三是健全资源配置机制,着力解决不公平问题。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民生领域投资建设。以市场化为导向促进资本、技术、人才、土地、服务等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清单、投资审批“负面清单”,切实做到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推行“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窗口办理、并联审批、无异即准、限时办结,提高办事效率。推进审批便利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网上行政审批服务。 四是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解决市场不活问题。凡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管制,逐渐把适合商会行使的一些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委托给商会行使。发挥工商联履行总商会的职能作用,授权工商联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内行业协会(商会)业务主管单位,妥善解决注册登记、归口指导等问题。凡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内商协会都应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同级工商联,以利于整合商会资源,便于统一协调和管理。 五是完善税费机制,着力解决负担重的问题。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严格控制新出台行政事业性涉企收费项目,现有收费标准不得提高,大力整治向企业摊派、索要赞助、强制企业参加收费性评比、重复鉴定检验等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立健全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完善收费公示、检查申报制度。避免乱收费、重复收费、搭车收费等问题。公布政府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实现目录之外无收费。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税费实行有针对性的缓、减、免政策,对社会保险费率实行差异化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六是加强金融体制改革,着力解决融资难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非盈利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专、精、新、特、强项目,特别是解决过桥、倒贷问题。实现政府、银行、企业联动,探索建立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基金等专项资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七是完善人才机制,着力解决创新动力不足问题。逐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消除人才管理上长期存在的国有、民营二元体制和民营企业人才二等职工的心理障碍,解决民营企业员工进入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等方面的各种限制,推进民营企业人才流动过程中的工资工龄认定、“五险一金”接转等制度的完善,促进其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完全平等。探索建立民营企业“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制度,纳入政府雇员序列进行管理,鼓励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缓解民营企业人才短缺困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