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6-27
2017-06-27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张忠凯:一位新生代企业家的中国品牌情结

作者: ■何易励本报记者刘洁蒋承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4332
    ◆“(接班)这个选择并没有多高大的理由,父亲年纪大了,我只是不想他太累。”一心只想帮帮父亲的张忠凯没有想到,他的这个选择,改变了中国甚至全世界同类型产业的格局。
◆在接受力拓加铝的考核过程中,张忠凯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把目标直接定到国际市场上去,成为了国际大品牌,自然就有国内的大市场。
◆“签了这个订单,暂时吃饱了,会减慢开发其他用户的脚步,这样做的结果,其实是影响我们自主品牌的打造。我们是要赚钱,但我们更要自己的品牌,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张忠凯力排众议,坚决反对替别人贴牌生产。
◆张忠凯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入职第三个五年,公司要成为中国第一;入职第四个五年,公司要成为世界第一。如今,这些目标都已经实现。
    奋斗二十年之后,哈尔滨东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盛金属)总裁张忠凯“把中国品牌做成世界品牌”的梦想已经实现了。东盛金属已经从一家小小的材料厂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八大系列、上千余个品种,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铝合金金属添加剂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商。从籍籍无名的小厂,到蜚声国际的行业龙头,张忠凯带领下的东盛发展之路,无疑已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一段闪亮的故事。
站稳脚跟确定目标
    1996年,张忠凯辞去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黑龙江分工司的铁饭碗,参加了父亲一年前创办的东盛金属公司。“其实这个选择并没有多高大的理由,父亲年纪大了,我只是不想他太累。”一心只想帮帮父亲的张忠凯没有想到,他的这个选择,改变了中国甚至全世界同类型产业的格局。
    张忠凯的父亲张盛田是位熔铸材料专家。1995年,58岁的张盛田从哈尔滨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退休。当时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于极度困难时期,企业经营困难,员工待遇低,许多国企工人处在下岗的边缘。身为高级工程师的张盛田不愿看到那些拥有熟练技术的工人生活困顿,更不愿自己半生积累的学识和经验就这样湮没在晚年生活中,于是,他创办了哈尔滨市东盛金属材料加工厂。张忠凯加入了父亲的创业团队,成了东盛材料厂的生产副厂长。
    那个时候的他,每天脑子里想到的就是生产。并不是材料专业出身的张忠凯为了解一线生产状态以及技术生产改造问题,经常与基层工人在生产一线并肩工作,昼夜奋战。至今,有一个关于他的笑话还在东盛公司流传:有一次,为了节能降耗、提高效率,他决定企业团队自主研制节能型烘干设备。于是,他和钳工们开始了探讨设备出料问题,从早上8点一直谈到下午4点,团队里的人实在忍不住了:“厂长,您还没吃饭呢,饿了吧。”张忠凯看了看表,不以为然地说:“才4点钟,还不到吃饭时间啊。”看到大家一脸尴尬,张忠凯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光顾着研究工作,忘记了午饭时间。从那以后,张忠凯也给助手定了个规矩:“以后我一个人忙乎的时候,到了饭点你也别打扰我。不过要是开会,有别人在的情况下,你一定打断我,我不吃饭不要紧,可不能耽误别人吃饭。”
    就是凭着一股子拼劲,张忠凯得到了全体员工的认可,东盛金属也在市场中一点一点站住了脚跟。
    2001年,加入东盛第五个年头的张忠凯成为东盛金属总经理。身份的变化,让他开始改变看待企业的视角了。
    那个时候的东盛,已经凭借着老一代创业者的成果成为了行业里的一颗新星。张忠凯却从中看到了危机:我们拥有的仅仅是市场份额,但我们还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于是,张忠凯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制订了东盛公司的战略目标——十年之内,成为中国铝合金添加剂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他给公司描画的未来是:依托哈尔滨的国家级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
基地优势,进军铝镁合金添加剂新材料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全力打造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而张忠凯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入职第三个五年,公司要成为中国第一;入职第四个五年,公司要成为世界第一。
    打破传统思维 先国际再国内
    2016年是张忠凯进入东盛公司的第二十个年头,他让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目标都已经实现了。东盛金属超过行业巨头德国贺氏金属公司,以全球市场占有率35%的业绩,成为了全球第一。张忠凯也成为了全球同行业聚光灯的焦点。
    然而,把一个偏于中国东北一隅的民营小厂,打造成一个全球知名的国际品牌,并成为全球前20名铝业企业稳定上游供货商,其中的惊心动魄,张忠凯每每说起来依然感慨万千。
    2006年,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的东盛金属去参加某个国际展会,意外得到了全球知名铝业企业力拓加铝送来的“秋波”。作为全球顶级的铝业企业,力拓加铝的欧洲公司是专供宝马、奔驰、大众等国际一线品牌汽车的配套企业,对铝合金添加剂品质要求之苛刻是全球闻名的。虽然向东盛示好,但力拓加铝却用了三年时间,要求东盛金属按要求寄出样品,2公斤、50公斤、100公斤、1吨,连续四次试样检测。2009年,消息传来,东盛金属以过硬的产品品质最终让这家国际铝
业公司的大门敞开了,成为进入力拓铝业的第一家亚洲公司,至今一直是他们的全球主要供应商。
    本来,张忠凯的目标是先成为中国第一,然后在成为世界第一。然而,经历了商海磨砺的张忠凯并没有因循所谓先国内后国际的逻辑。在接受力拓加铝的考核过程中,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把目标直接定到国际市场上去,成为了国际大品牌,自然就有国内的大市场。
    在他看来,当时欧美的铝合金添加剂技术比国内相关的技术水平先进10年,欧美的行业标准也更加严苛,如果产品能占据欧美市场,也就意味着在国内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事实确实如此。
    当时,我国一家特殊行业的铝合金企业由于其产品用途的特殊性,长期不敢贸然采用新型添加剂,而采用当时国内传统的添加剂工艺,严重制约了企业下游用户的生产。2010年,这家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带领团队赴欧洲考察,在参观一家世界级大型铝合金企业时,发现了其采用的竟然是中国产的添加剂,而这种添加剂,正是这家企业多年来苦苦寻找的。当时,由于竞争关系,欧洲企业拒绝向这家国内公司透露添加剂的信息。回国后,该企业经过多方打听,发现出口到欧洲的新型铝合金添加剂正是东盛的产品……这件事,至今仍是张忠凯的得意之处——这家企业通过采用东盛公司的新型添加剂,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产品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2010年,张忠凯被任命为公司总裁。随着对公司的战略定位不断琢磨,张忠凯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简介。他提出“处处留心皆学问”、“人人能发明”的管理原则,作为激发全员创新的办法。出台的《员工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和《员工科技创新奖励制度细则》提出,对自主研发设计新产品获得发明专利、为公司赢得市场占有率和较大经济效益的,不仅晋升岗位,还可获得新产品20%的销售提成。制度出台后,一线员工在新产品研发、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企业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益,多项由基层员工提出的发明专利项目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如今,公司每年拿出利润的25%用于产品研发,同时还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
学等高校共同研发新项目。2011年6月,东盛金属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共建“铝镁合金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全国首家铝合金添加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高投入也带来了高回报,东盛金属多次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立项。2011年至今,东盛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国家专利优势企业等多项荣誉资质。
不做贴牌生产 要做自主品牌
    东盛的产品凭借先进技术带来的高端品质,在国际市场引来了国际铝行业巨头的上门求购。2007年,全球知名的铝合金添加剂企业找到东盛,希望东盛为其贴牌生产铝合金添加剂。
    对方开出的条件极为诱惑:一年几千吨的订单,丰厚的价格。当时东盛铝合金添加剂的产量远没有这笔订单的量大。签了这个订单,就意味着不用再到处找市场了。“但签了这个订单,暂时吃饱了,会减慢开发其他用户的脚步,这样做的结果,其实是影响我们自主品牌的打造。我们是要赚钱,但我们更要自己的品牌,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张忠凯力排众议,坚决反对替别人贴牌生产。
    这笔合同没有签,东盛似乎是吃了个大亏。然而十年后,坚守自主创新的东盛,不仅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其铝合金添加剂产量已经超过昔日那个国际巨头的十倍,达到国际市场份额的35%,成为全球最大的铝合金金属添加剂企业。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下,锰价大幅上涨,已经打开国际大门的东盛金属,因国内的原料供应商受成本巨增的原因,导致一份一千多吨的远期出口订单,无法按约定成本交付。按照国际规则,远期合约不会因行情原因而修改合作条款。这对东盛金属来说,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如履约,则严重亏损;不履约,信誉也将收到重大挑战。
    当时,铝合金添加剂同行业的企业因为无法承受成本的巨增纷纷毁约的事件已经成了常态。而张忠凯的处理方法出人意料——他要求公司无条件履约,自行承担了1100万元的损失。不仅这个订单如此,那段时期,东盛金属每个产品合同都没有毁约,全部如数按期交货。哈尔滨东盛金属的声誉从此在国际铝行业中美名远播,并赢得了俄罗斯铝业、迪拜铝业等铝业巨头的信赖和长期合作合同。
    作为铝合金金属添加剂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商,东盛建有3家生产基地、2家技术研发中心,拥有12条产品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公司产品远销六大洲的51个国家和地区,与全球300多家客户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全球处于龙头地位的东盛也可以开始挑客户了——按照张忠凯的品牌规划,东盛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靠的是品质竞争,“东盛的价格可以是最贵的,但东盛的品质一定是最优秀的。”凭借高品质,东盛在全球化的道路上跨越了规模竞争、价格竞争阶段,迈入了品牌竞争的企业经营最高形态。
    张忠凯领导下的东盛公司,终于实现了他当初的目标——全国第一、世界第一,那么他思考的新目标可持续实现,是不是需要扩大版图,重新定位呢?
    然而,张忠凯却坚持让已经国际化的东盛金属不离故土。这个决策让很多人不解:单纯从运费角度考虑,东盛把总部留在哈尔滨市平房区,每年要增加数千万的运输成本。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国内很多具备铝资源的省份,例如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方政府领导也曾多次动用各种关系劝说张忠凯去当地落户,给出的都是非常优厚的条件。但对张忠凯几经权衡,仍然选择了将家乡作为集团总部的所在地。
    理由很简单:“这是故土,故土总是难离。”也许,正是张忠凯的故土情怀,令他可以站稳根基,不断拓宽视野,进而走向全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