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6-21
2017-06-21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看家神器”缘何露了家底

作者: ■陈广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613
    现如今,很多人家里都装有智能摄像头。下载一个相关联的应用程序,可以随时用手机看家里的情况。但6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智能摄像头质量安全风险警示:从市场上采集样品40批次,结果32批次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即八成不合格。隐患主要是数据传输未加密、初始密码为弱口令、身份鉴别机制有缺陷、敏感数据储存不加密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用户视频被泄露,或智能摄像头被恶意控制等危害。
    通过智能摄像头窃取或出售他人隐私的行为涉嫌违法犯罪,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但从源头上堵住这些漏洞无疑是更根本的举措。作为消费者,选购和使用智能摄像头产品时更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别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但现状无法令人乐观。一方面,消费者只图智能摄像头的使用方便和价格低廉,安全意识和隐私意识不高,甚至原始密码都不知道更改;另一方面,由于加密成本高、竞争激烈等,一些企业对安全漏洞采取了放任态度,以至于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整个行业良莠不齐、山寨横行,处于无序状态。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不仅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行业前景也会蒙上阴影。
    因此,除了严惩违法犯罪、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外,当务之急的是从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角度出发,给智能家居行业制定一个强制性的安全信息标准,不能让企业任性而为。如今已进入智能生活时代,家庭智能摄像头的浪潮方兴未艾,如何填补安全漏洞和行业空白,让“看家神器”名副其实,显得尤为迫切。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