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6-2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时报点评 |
|
|
|
|
|
|
1.由商家自行注册五花八门的所谓“防假冒”商标,恐怕要占用有限的商标语言资源。比如“大白兔”厂家注册“大花兔”,两者真的就那么难分辨吗? 2.“礼让斑马线”的说法看似在树立保护行人过路权力,实际上却将车辆与行人的关系倾斜化,显得是车辆对行人的施舍。实际上,行人在绿灯时过马路,车辆避让是法定义务,而不是谦让。 3.这些年来,越是高科技的东西,给消费者带来的烦恼就越多。要么质量不稳定,要么安全漏洞多。为什么,因为相关部门的监管偏松,一听是科技型企业,就会网开一面。 4.真正的行业性核心技术必须靠国家自己研发,但研发出来以后,还有能否市场化的考验。中国能建设类似港珠澳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但与航运和轨道交通相比,是否经济?是否环保?期待答案。 5.对老赖定制手机彩铃服务,即便损害了其人的通信权,却保护了其他公民不受其害的知情权。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还是要优先保护大多数人。 6.商家炒卖所谓的“状元笔记”,本身没有犯法,所以谁也管不着。关键是家长和考生不能昏头。人家的笔记,用的是人家的学习方式,与你的学习搭配能够可钉可铆吗?古今中外那么多名人笔记出版发行,可复制成功的有几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