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6-2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状元笔记”只是成功焦虑安慰剂 |
|
作者:
■杨朝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722 |
|
|
|
|
|
|
高考结束之后,在网络平台上,“状元笔记”“学霸手写笔记”正成为一种热卖商品。记者在一家网购平台上看到,这种“状元笔记”“学霸笔记”非常热销,按科目每科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状元笔记”迎合了部分考生和家长“走捷径”的心态,在本质上是一种虚假繁荣的“状元经济”。高考状元承载着老百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认同以及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心理期望,与高考状元相关的商品就具有一定的符号属性,成为一些学生和家长追捧的对象。 一份真正的“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乃至创新能力;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将高考状元所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尽管看上去不够美好,却并没有原罪。那种认为谈“钱”很庸俗、要求他人将“状元笔记”免费分享的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捆绑”。如果“状元笔记”能够切实地裨益后学者,即使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无可非议。 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社会,文化资本能够迅速转化为财富和社会资本,让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过上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然而,目前网购平台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进行概念营销,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欺诈呢? 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元笔记”,消费者不能轻率糊涂地趋之若鹜,而是要塑造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清醒地看待、理性地对待“状元笔记”。一方面,“状元笔记”鱼龙混杂,很容易上当受骗;一旦被骗子所骗,不仅会带来物质损失,也会带来精神伤害。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和异质性,“状元笔记”难免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当“状元笔记”缺乏使用价值,购买“状元笔记”也只不过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的自欺欺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