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6-20
2017-06-20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理性的公益才是持久的贡献

作者: ■刘婷婷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90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价值和担当意识越来越强。一路走来,我们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不再简单地把公益活动与捐款捐物划等号,发展战略性公益事业正成为民营企业的一种风尚。通过理性的公益行为,为社会做出更持久的贡献。
    很长时间以来,公益和商业这对天然的矛盾体——一个花钱一个赚钱,一直是企业持续做公益的最大困扰。从商业的角度看,追求利润是第一位;而从公益的角度看,履行社会责任则应被放在第一。企业不管选择哪个角度,在公益的路上都不可能持久。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把公益元素贯彻到了自己的产业链当中,采取创造共享价值的思路去整合企业运营和社会问题解决的双重目的。通过发展战略性公益,不仅为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找到了一个持续的出口,也可以获得实施战略公益的相关效益。
    此前,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声音,认为商界进到公益就要做纯公益,不能和商业沾边。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很多企业即使是纯粹做社会公益,也希望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更好的、创新的策略,去追求可以量化管理、用货币价值表现的社会效益。如果对企业做慈善也以非盈利作为唯一的标准,不仅会影响企业做慈善的积极性,也可能使公益基金使用效率变低,造成慈善资源的浪费。
    当下蓬勃发展的战略性公益主张把商业思维和社会公益结合起来,用平台的思想、开放性的思维方式、生态性的合作理念去做公益慈这对企业来说显然更为理性,对社会的贡献也更为持久。
    同时,对比之前盲目、随机的捐赠活动,战略性公益将公益行为贯穿在每一个生产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上下游都要求注重社会责任,有些企业甚至会要求供应商注重原材料生产的环保问题。在这样环环相扣地推动下,公益事业的参与人数必将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正如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谢经荣所言,公益慈善是民营企业家打开精神事业的一把钥匙,只有将公益慈善事业纳入企业总体战略规划,将社会利益真正融入到企业职能中,围绕培养企业核心能力和社会认同,探索有效行善途径,形成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才能真正做到理性公益、持久贡献。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