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6-20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凤凰苗寨千年未通自来水 |
80后扶贫干部三年破僵局 |
|
作者:
■黄秋霞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647 |
|
|
|
|
|
|
作为旅游胜地,凤凰古城吸引众多游客探访,沱江边上每日热闹非凡。溯沱江而上,距离凤凰县城35公里的苗寨,气象截然不同。寨内鸡犬相闻,小路阡陌,常用的交通工具是马。家用水都要从村口的一口水井里挑,碰上干旱时节,得翻山越岭一个多小时到邻村挑水。这个典型的苗家集居贫困村,名为毛都塘村。 与封闭环境不相称的是,这里并非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外界快速发展的节奏,促使年轻一代大量外出。在毛都塘村1048名村民中,约800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剩下大多为“老、弱、幼”。 谁也未曾料到,毛都塘村一千多年甚少变化的僵局,被李广军和熊启明两个外来人打破。最大的变化有三:一是村里修好了宽敞的水泥路,可通车;二是各家各户接通了自来水管,结束了挑水生活的日子。三是大部分村民家里有了自己的果园,定期会有专家上门指导,自己懂得栽培与管理。 临危受命咬紧牙关 作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老师,李广军,陕西延安人;熊启明,湖南永州人。两个80后的年轻人,在2015年3月份之前,他们的生命从未和湘西发生过联系。一纸文书下来的两年后,他们争取到项目资金1115.65万元,造路、通水、修学校、建产业等。凭着年轻人的执着和毅力,改变了一个千年村寨的历史。 李广军接到学校通知时,是省里驻村扶贫报名截止时间的前一天。只用了半天时间,李广军就答应了。他说自己是农民家庭出身,一直想到农村为农民做一番事,这是个机会。同行的熊启明,也是临时接到通知,放下家中一岁多的孩子,直奔驻村地。就此,由李广军任队长,两名80后青年党员组成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形成。 2015年4月7日早上,李广军和熊启明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坐车六个多小时赶到凤凰县。现场座谈会上,他与毛都塘村的村干部第一次见面。村干部们无精打采,有几位甚至当场打瞌睡,李广军心里当下就被浇下第一盆冷水。事后,他才知头一天,村里办喜事,善饮酒的苗族人那天都喝醉了。 村寨的情况,比李广军他们预计的还要差。他在来之前,曾构想过凤凰是全国有名的旅游景点,毛都塘村离县城只有35公里,估计也不会坏到哪里去。两个月摸底工作结束后,李广军被浇了第二盆冷水,“全都是山路,村民们挑一担谷子要走两三公里路,没路他们怎么发展;第二个没有自来水,所有用水要靠挑。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我震撼特别大。” 如果把驻村帮扶的实际情况摊开,除了没路、没水两座大山外,村寨人均年收入1800元、村民们对陌生人的防御心理、从没听过的苗语、每日两顿饭、无任何娱乐活动的生活习惯等,也是严峻的考验。 村民的愿望:修路通水 扶持发展当地产业,一直是传统扶贫模式的重要内容。李广军和熊启明思虑良久,针对毛都塘村的现状,调整了帮扶计划顺序:当下之急,先修路!通水!村民对驻村帮扶队的要求也非常低:你们要是能修好一条路,就可以了。 要修路,钱从哪里来?李广军他们刚下来的时候,组织上曾口头许诺扶贫资金20万,但钱并未随人一起到来。寻找资金,是摆在李广军他们面前最大的难题。 第一笔资金,李广军从自己熟悉的工作地方入手。2015年6月份,他回到中南林科大,给学校党委汇报驻村帮扶情况与困难,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表态学校前期支持100万元。 第一炮的打响,让李广军和熊启明有些信心了,他们开始向外面寻找资金。恰好,隔壁村的驻村帮扶单位是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有一次他们那边来了9个厅局领导过来考察。李广军从中嗅到一丝机会,他找到驻村帮扶队负责人,以帮忙的身份参与进来。招待会上,他陪同某厅局领导连喝五碗米酒,豪爽的性格让对方印象深刻,当下留电话号码给他。隔了一段时间,李广军回到长沙,立马约对方,去办公室汇报扶贫村情况和困难,请求给予支持,最后2016年争取项目资金50万、今年20万元支持毛都塘村。 李广军同时还瞄准了凤凰县这块资源。2015年至2016年好上半年,他们有空就跑县里几个资源丰富的部门,交通局、水利局、扶贫办……慢慢地关系开始搭建起来。两年多下来,李广军和熊启明主动和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省水利厅、省住建厅、省民政厅、省林业厅、州林业局、县直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衔接,这为之后毛都塘村的修路、通自来水、危房改造等扶贫项目,争取到相应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努力只因村民生活太苦 第一笔扶贫资金是20万,李广军当时为什么选择修建两个凉亭?“20万修路是不够用的,我没那么多钱,也不敢做这个事。但花5万修两个凉亭还是可以,先让村民感受一下我们还是想做事。”李广军说,凉亭下的大水井是全村老百姓的饮用水源,平日里,老百姓都围着水井打水,洗衣服洗菜。修建凉亭对毛都塘村的村民很实用,这是村干部带着村民一起修的,五万块钱很节省。自从凉亭修建好以后,不管日晒雨淋,村民洗衣服洗菜都不会受影响,还保护了水源的干净。 两年多争取到项目资金1115.65万元。李广军说做这些就是想改变毛都塘村的面貌,改变村民的生活局面,其它的很多事情就没那么在乎了。“第一年来的时候,什么都没理顺,学校那时候报不了账,我就花自己的钱,垫付4万块钱跑项目资金。” 修路是毛都塘村扶贫中的“大难题”,毛都塘村是喀斯特地貌,到处都是石头,一公里毛坯路要十万到十五万元。李广军和熊启明带领大家修了将近三十公里的路。按照一公里12万算的话,30公里就是360万。除了这些,还要硬化一些,大概200万。所有费用加起来,总共就500多万元。 村民们一开始也觉得不可能,扶贫队是2015年开始做规划,“当时请了我们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几个教授带着十几个学生做勘测,我们就一步一步这样打开了。首先是从书里熟悉,第二就是要在外面去筹集项目资金,这个是最难。我们也都做到了。”李广军十分自豪 村民家里祖祖辈辈一直都没水,对他们来说,需求最强烈的就是要把水的问题解决。所以从2015年开始,李广军就找县里的水利局,甚至找了省水利厅、国家发改委管水利的相关人员,直到今年3月份才搞定这件事。 现在毛都塘村一些产业项目,许多也许要等三年以后才能结果。“三年后可能我也不会在这里,我不在乎,只要这里的村民永远都受益,他们太苦了,必须要改变一下。为此,我用上所有能用的资源人脉,只要听到县里的领导到了,就借机会请支持毛都塘村建设。”李广军说这么拼命之因村民生活太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