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5-26
2017-05-26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带领中国古典文化走向世界

——记“手摹仿真创作古画”的第一人张惠榕张惠榕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356
    
    张惠榕:字婵秋、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先后毕业福建教育学院美术系、中国首都师范大学人物工笔研究生班。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画协会会员。
中国古画传承需要走向世界
    擅长中国古画研究的张惠榕有一个愿望:希望带领中国的古典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古文化艺术之美。
    她告诉记者,如今国家推动的“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的经贸合作,而作为一个画家,要做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古文化艺术。她表示,中国的古画,尤其是清明上河图受到世界各地各国的关注。在美、英等国都已经开始注重古画的传承,而我们中国就更应该重视起来。
    张惠榕表示,现如今,没有画家有时间和经历做这些传承的工作,她是非常酷爱研究古画的,她已经做了近10年的古画研究工作。
    她致力于二次创作仿真手摹古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各类型画展,其中作品《痴》参加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展览,作品《稚》《千千结》参加全国微型工笔重彩美术展览,作品《读金秋》、《迷织》分别入选全国第六届、第七届工笔画大展,均被收藏。作品《改变中期盼》参加首届当代人物画邀请展并获优秀奖、人生经历及美术作品被福建省电视台及其他媒体多次专题采访报道。
出神入化打造“闽派艺术”
    中国古画,是中国古老艺术殿堂中承载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艺术瑰宝,许多珍品深藏于各国博物馆,世人难得一见。有些原作流失而由古代后人仿作的名画同样成为无价之宝。
    张惠榕最具特色和造诣最深的是她对中国古画原图二次再创作,因此她被称为福建美术界“手摹仿真创作古画”的第一人。
    她以张大千为榜样,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不仅以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扎实的绘画功底再现古画的神韵,且摹旧如旧,使手摹作品如真迹,极具历史文化和艺术收藏价值。她历经十载以原画尺寸手摹五代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和宋朝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皆为珍品,堪称当今中华画苑的罕见巨作。
    其他摹古作品如《捣练图》《白芙蓉图》《红芙蓉图》《枇杷山鸟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几十幅作品,形成了张惠榕的手摹古画长廊,其古韵曼妙,令人目不暇给,其艺术功力之深厚,叹为观止。
    张惠榕广泛集合行业内和跨界多方资源,从学术和市场上合力打造“闽派艺术”品牌,助推福建的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体现“闽派艺术”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弘扬福建的艺术文化精神。
    “师古”才能传承
    国画艺术源远流长,学习和继承,就像中国的书法艺术,现代书法家的必修课是要临摹大量的碑帖。所以在张惠榕看来,对国画艺术的学习研究就是以“师古”为契入点的。“师古”首先要心静如禅,神能通古。
    张惠榕说,学习研究国画艺术不能浮躁,种种与艺术无关的功利之心和其他杂念都不应该有,不能以猎奇的态度,探险的态度,以今论古、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进入古老的艺术殿堂。要了解古人的世界观,以敬畏的态度置身于古人的时空,这样才能从神到形去领略古人的艺术思想和学习他们的创作手法。心灵的相通才能达到对外在世界审美情趣的相通、美学感悟的相通,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深层次理解古代艺术的灵魂,掌握神形兼备的国画技艺。
    “十年磨一剑”——张惠榕手摹的《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都是花了多年的时间才画成。对古画的二次创作,不是简单的描摹,而必须是还原其魂魄,还原其原味,再仿制出岁月沧桑的熏染痕迹,使其既具有原作现在的形态又具有原作本质的精神;无论在材质上还是色泽上都与现代工艺的复制、拷贝完全不同,它所要达到的就是与原作并无二至的古画效果。所以它既是仿作,又是货真价实的创作。
    一个画家,美学的感悟能力,天性是重要的,但用功更重要,不仅是纸上用功,要在情操上、精神境界和情趣上、文学历史知识上、其他的相关创作技艺上下功夫。
    张惠榕说,创作古画,首先要做的是“读画”、“研画”,收集掌握这幅画的历史背景资料,画家的生平事迹,了解画家创作这幅画时的心态,他的思想感情、精神情绪。首先自己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忘掉自我,大概类似于演艺界所说的“入戏”。
    在进入创作时,张惠榕常常不知疲倦,废寝忘食,“魂在古代,魂在画中”通过这样精神境界与原作者的沟通对话,尽可能地把握原作者本来的创作意图,还原作品本来的神韵。”她说。
    让古文化走向世界
    在第38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张惠榕喜获大奖,成为三名“最佳国际参展者”之一,也成为此次博览会上唯一获奖的中国艺术家。“能得到这个奖,主要归功于我手摹的《清明上河图》。”张惠榕告诉记者。
    当5米多长的张惠榕手摹《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只见其设色淡雅,布局严密紧凑,各个情节错落有致,完美再现了张择端画作的精髓。
    手摹作品被当作古画,对张惠榕来说已不是第一次。唐代张萱的《捣练图》,真迹在八国联军洗劫北京时被抢走,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2012年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之际曾回来展出。张惠榕说,单单是临摹,凭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就能做到惟妙惟肖;但要完全再现古画的神韵,更繁琐的工序在于做旧。
    她告诉记者,绢的寿命是800年,纸的寿命是1000年。尽管我们用很好的条件、用恒温去保存古画,仍然改变不了它最终消亡的命运。所以,作为稀世珍品、画苑国宝,《清明上河图》真迹越来越难得一见,因为每展出一次,都是对文物的一次损耗和减寿;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真迹早已遗失,留在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宋人的手摹本。
    张惠榕希望能通过一带一路,带领中国古典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古文化艺术。“为了传承和拯救,中国古画传承下去的意义重大。”张惠榕最后呼吁。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