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5-26
2017-05-26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小”毛笔绘就发展“大”文章

——江西文港特色小镇发展纪实

作者: ■本报记者江丛干通讯员于宏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4046

    清晨的文港大道熙熙攘攘,两侧的小楼房鳞次栉比。伴随着晨光,街道上响起了阵阵叩门声,沿街一家又一家的大小笔庄迎接着各方来客。
    上午九点,文港人忙碌的一天真正开始,男主人手握一把茶壶,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一旁应和的女主人不忘做着手中的家务活,成年儿女则负责跑进跑出处理货物,稍闲下来就开始打理起网店的生意。而不远处,晏殊大道旁的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安静地矗立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那些关于毛笔的过往。
    这里是文港,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的一座小镇,著名的“华夏笔都”。2012年,文港镇成为南昌市第一批特色小镇示范镇。2016年10月,文港镇又入选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这样的小镇,江西只有4个,全国只有127个。
    而如今,这座千年小镇,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迁。
    大“都”与小镇
    从南昌市驱车前往文港镇,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当“笔庄”、“制笔厂”、“文化用具公司”等字眼频繁出现在道路两旁时,就意味着距离文港已经越来越近。
文港很小,又很大。
    文港位于进贤县西南部,抚河下游东岸,镇区人口3.2万,镇域面积6.8平方公里。且不说放眼全国,即便在江西,这样的城镇规模和人口数量也一点都不打眼。然而,就是这么一块弹丸之地,却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华夏笔都”。据统计,文港在外经销人口1.2万人,销售窗口达5100多个,几乎遍及全国所有县级城市。
“你在中国的任何一个镇、一座城,几乎都能找到文港人。”2014年回到文港创立文圣阁笔业有限公司的张译文也算是见过些世面的人,谈起自己的家乡,他一脸自豪。
    文港制笔,国人皆知。虽然只是一支小小的笔,文港却将其做成了大产业。目前,文港毛笔及相关文房四宝商品占据了全国75%的市场份额,金属笔占据全国3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同行业居首。其中,邹氏农耕笔庄、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都是享誉全国的制笔品牌。
    罗马城并非一日建成。今天被冠以“华夏笔都”、“特色小镇”之称的文港,是靠着一代又一代文港人的奋斗才铸就的。
    早在唐初,文港就出现了笔市,其生产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清代,文港前塘邹家人在武汉经营“紫光阁”毛笔连锁店,生意兴隆;周虎臣在上海开设笔庄,乾隆皇帝曾亲笔为其题“周虎臣”匾额。当时,文港的毛笔不仅畅销国内,还能远销东南亚。到今天,文港笔产业已逐渐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运营格局。
    “小时候家里穷,一家七口要吃饭,售卖制作的毛笔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陈付梅制作毛笔的技艺是丈夫家祖传下来的,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各有分工。“晚上做工到一两点,早上四五点又要起床,白天还有家务,常常做着做着就打起了瞌睡。”回想起曾经的辛苦,陈付梅感叹道:“没想到现在生活会变得这么好。”
    因为制笔,文港人的生活富裕了起来,也因为制笔,文港才能在全国41636个小镇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
聚集优势产业实现抱团发展
    早些年,作为文港镇大动脉的文港大道还略显宽阔,如今,这条街已经是常年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到了清明或者农历新年时,因大批在外经商的文港人返乡,文港大道更是被堵得水泄不通。
    2014年,因为母亲的强烈召唤,当时还在广东某车企工作的张译文回到了文港,与母亲一同成立了文圣阁笔业有限公司。习惯了大城市生活的她,刚开始回到小镇也是浑身透着一股子别扭劲儿。然而,感受到国家关于“书法进课堂”所带来的商机时,张译文还是觉得应该好好拼一把,同时也希望能为家乡带来一些变化。
    “我13岁就在毛笔厂工作了,1986年毛笔厂解体后开始自己做笔,再后来结婚生女,搬到辽宁做生意。每年我回家生产一次就足够在辽宁售卖一年。”和同年代的很多文港人一样,张译文的母亲也是从小做毛笔,在嫁人之后就随夫去外省做买卖。这份职业看似光鲜,但在外的那些年,毛笔生意并不像现在这般红火。“这几年,市场升温的感受十分明显,在全国文具行业排行前列的品牌企业突然就都出现在了文港,进行贴牌和加工制作。”与这些大品牌一样,张译文一家人的回归,正是想要借着国家大力推行“书法进课堂”以及文港镇政府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加大对制笔产业扶持的东风,大干一场。
    事实上,为了推进文港制笔产业的发展,政府也挖空心思,推出了多项举措。首先,积极优化空间布局,为产业加速扩张搭台,重点规划打造了占地两平方公里的制笔及相关文化用品产业基地,以及占地2000亩的文化产业园,促进文港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集约发展、聚集发展;其次,大举招商引资,为产业做大做强助力;再次,实施“互联网+”战略,为产业二次腾飞添翼。目前,全镇电商已发展到1200余家,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5.98亿元。
    在文港,每逢农历带有“一、四、七”的日子,全镇上下所有的制笔作坊都会带着自己的产品去集市上兜售,那里有关于毛笔的所有原材料及各类型成品,非常热闹。而从最初老街临时摆出的集市,到现在文港大道单独开辟出固定的多层市场,拥有规划好的摊位,再到如今中国文房四宝交易中心的投入使用,赶集的主体不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了。
    趁着新市场开业,“90后”小吴在继承父母旧铺子的同时,也在新市场快速入手了一个隔间。不过和从前相比,像他这样单打独斗的小家庭作坊,想要通过赶集的方式存活下去,已经是越来越难了。“从2013年开始,摊位生意就开始变得不景气了,我们转而将重心放在了网上。这几年出现了很多大的笔庄,他们在镇中心都有很大的门面,价格也压得很低,如今我们也只能接接老客户的单子,以及网上的散户。”
    小吴所说的大笔庄,正是张译文回到文港所要做的事情。“结合国家政策,我认为提高产能是必须要走的路。”年轻的张译文一改自古以来的作坊式分散制作方式,与一个一个散户沟通,希望将大家组织起来,实行标准化生产。“刚开始接了大单,客户不仅有质量还有数量的要求,但由于以前产能低,到了时间却交不出货。这段经历让我痛下决心,一定要把毛笔制作程序化、规范化、流水线化。”
    不过,问题也很快就出现了。习惯了在家自由控制工作时间的老乡,聚在工厂一起干活效率反而更低了。张译文逐渐发现,在一个共同标准的前提下,只要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规范制作流程和方式,继续保留各自在家做工的传统,定期收购成品,就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能减少厂房等成本,实现一举多得。
    尽管大家做工赚钱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但各自沿袭了上千年的制作方式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作坊生产靠的就是经验,质量不过硬,制作者自己不会觉得,但市场对于‘好与不好’的界定不是制作方去定义,而应是客户去评价。”为了扭转大家的观念,张译文只得不停地念叨,向他们灌输新的理念,强化标准制作。“虽然他们会感到厌烦,但到最后也能明白,如果不按照我说的做,到头来返工造成的损失只能由他们自己来承担。”
千年产业“旧貌”焕“新颜”
    相比老一辈的文港制笔人,现在的年轻人更多扮演了“经营者”的角色。他们拥抱互联网,革新生产方式,期待将文港制笔的特色发挥到极致,将影响的维度无限延伸。
    而文港镇政府显然也深知自己的优势所在。这几年,在打造特色小镇的探索中,文港镇一直坚定围绕“文化名镇、商贸重镇、产业强镇、旅游新镇”的目标定位,走一条“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人文融合”的特色之路。
    据统计,2016年,文港镇毛笔产量7.5亿支,产值17.5亿元,文化用品及相关产业实现产值51.425亿元,销售收入47.12亿元,利税5.41亿元,和2012年相比均实现了翻番式的增长。文港毛笔已由小生产走向大生产,从小产业走向大产业,从小市场走向大市场。
    结合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文港镇还采取了“经济发展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延伸”的新模式,通过打造文港书院、仿古街、文房四宝交易市场等多渠道,提升文化用品的文化附加值。投资4000多万元的毛笔文化博物馆内涵丰富,投资3000万元的钢笔展示馆已建成,总投资3.6亿元的文化产业特色街拥有前店后坊精品店123家,总投资1.5亿元的毛笔交易市场暨文房四宝交易中心也投入了使用。
    文港镇的笔卖得好,文港人的收入也是蹭蹭往上涨。张译文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文港一户普通的四口之家,大人40岁左右,两个孩子20岁左右,每月的消费不超过2000元就能过得很好,但全家每月收入加起来可达1.5万元左右,家庭存款一般都超过了50万元。“相比周边的其他乡镇,文港真的很富裕,我们有支柱产业,制笔产业千年沉淀,这些都是替代不了的。像我家这样的毛笔厂,可以解决方圆一公里供应链的所有问题,但是只要搬出去,哪怕是进了县城,成本也至少要翻倍。”
    “特色小镇”之所以与众不同,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最直观的体现,而文化则是特色小镇得以持续发展的底蕴。文港镇党委副书记叶超表示,未来的文港一定依托目前鲜明的产业特色、独特的文化韵味、充满魅力的生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未来,我们要把毛笔文化博物馆、钢笔展示馆、晏殊书院、文化艺术村打造成3A级景区,唱响笔文化旅游品牌,让文化旅游成为文港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从功能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系统规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也是文港作为特色小镇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
    当然,在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文港镇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小镇建设和规划相对滞后;用地和土地政策存在矛盾;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融资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都是文港镇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事情。作为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如何实现科学发展也是亟待文港去破解的一大难题。
    图为文港的毛笔厂内,工人正在加工制作毛笔。江丛干/摄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