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5-2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创新“六次产业理论”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
|
作者:
■李继凯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838 |
|
|
|
|
|
|
“六次产业理论”起源于日本,其原创理论基础是基于把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划分为一、二、三次产业,始性起源于一二三产业的“1+2+3=6”“1×2×3=6”,即通过把一二三次产业链接与贯通,实现从生产到市场销售全产业流程融合,带动产业组织水平、管理水平、价值水平全面提升。近年来,“六次产业理论”引起我国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也做了众多创新性的研究与解读。从发展实践看,“六次产业理论”不仅解决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粗放、产业要素分散、产业链分割、产业价值低下、产业组织水平低的的突出问题,对其他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大的借鉴与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业态与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的形势下,“六次产业理论”对于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理论创新及产业发展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六次产业理论重在实现融合发展 前不久,笔者赴“六次产业理论”发源地——日本葡萄株式会社调研考察,进一步对“六次产业理论”进行了深入了解。笔者认为,“六次产业理论”重在通过融合发展的方式,打通了从农产品生产到市场消费之间的全产业链,同时也可以说实现“全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以日本葡萄树株式会为例,其经营不仅生产农产品及加工销售,也不仅是延伸到健康食品市场销售,而是把农产品分类销售、加工供应、菜品研发、店面直销、现场加工销售、采摘体验、旅游观光、婚礼活动、民俗住宿、社会培训等进行融合式发展,也就是把第一产业生产加工、第二产业是流通配送、第三产业市场销售,“三个产业”进行科学融合,既保证了农民种植产品卖得出去,也为社会提供了健康安全的餐饮,同时也解决了社会就业与自身企业的收益保障。因此,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六次产业的发展,曾多次制定政策奖励葡萄树株式会社,并鼓励支持葡萄树株式会加快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生产前端存在市场波动大、质量安全风险难控制、农民收益难以稳定保障等问题;流通运输中端存在管理水平低、运输链条长、市场需求难把握等制约;市场销售后端又存在市场供应不精准、消费客户难定位、市场需求不稳定等突出问题,而从整体农业产业链来看,要素分散、链条分割、管理粗放、价值失衡、水平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不仅使广大农民的利益和权益无法保证,也无法保障社会市场食品供应的安全和健康,而“六次产业理论”则能较好地破解以上难题。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产业融合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运用,从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到各部委出台的相关文件,都把实现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破解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障碍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学习借鉴“六次产业理论”对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实践与现实意义。 六次产业理论促进产业理论创新 近年来,我国产业界与理论界加大对“六次产业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产业应用都取得了较大成果。笔者认为,“六次产业理论”不仅可以在原来基础理论之上进行创新思考,同时在理论应用的范围也有必要进行扩展式探讨与尝试。按照日本原有理论,“六次产业”只是生产、流通、销售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而随着我国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运用,产业发展方式与商业模式正不断创新。因此,“六次产业”可以按照新型产业链系统进行创新划分:一次产业为生产加工;二次产业为物流销售;三次产业为产业服务;四次产业为互联网运用;五次产业为创意设计;六次产业为融合发展。如此产业划分,不仅强化了原来“六次产业理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把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服务、信息化手段、创意设计、品牌价值等创新要素融入到产业发展全链条、全流程、全系统。不仅延伸、提升了产业的组织化、严密化,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产业价值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创新的理论体系里面把销售手段的互联网化和品牌设计的创意化进行了有机嫁接,从而增加了产业发展要素与价值体现的完整性。 虽然从理论上讲,“六次产业理论”对解决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存在组织水平低、管理水平差、价值水平不高的问题具有重大应用价值,但从应用实践看,“六次产业理论”创新运用应该注重以下问题: 一次产业,也就是产品生产,必须要做好产品、保证质量,实现极致化质量保证;二次产业,即流通销售,也就是从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要做好高效物流的运输、精准的市场定位、精细的市场服务;三次产业,即产业服务,需做好产业体系管理、组织协调、资源配置、标准制定、战略规划等,通过良好的产业服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四次产业,即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主的信息化运营。这不仅从产品生产原料采购、生产要素分配、市场销售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也从本产业链诸多要素之间、产业与产业间实现协同协调发展;五次产业,即文化创意。加强产业产品的工业创意设计、品牌塑造、文化内涵提升,不仅是我国产业发展由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价值、注重品质向注重品牌、注重使用向注重内涵重大转变的必要手段,也是全面提升我国的全球产业价值链和市场消费层次的重要举措;六次产业,即以上五个产业的深入融合。也就是产业之间协调发展进而创建系统,只有做好一至五次产业的衔接,才能形成具有高效过程、和谐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进而形成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六次产业理论运用要防止进入误区 虽然六次产业理论对解决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六次产业理论”是一项系统、复杂、精细的“工程”,必须调动产业发展全要素,串联产业全流程、融合产业全链条,也要做好产业发展精细规划,做好要素与资源精心配置,组织管理的精致运用,而不能简单化、粗放化、随意化,否则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影响与制约原来产业发展效果。 “六次产业理论”在我国产业发展中的运用应避免以下误区:第一,“一次产业”即生产环节要避免重量不重质、重供不重需、重产不重销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市场短缺、产业投资、国际需求、经济增长等“多轮驱动”之下,中国产业发展迅猛。目前,中国产业发展已进入产能过剩、需求下降、结构调整阶段,因此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的重视产品产量、重视供应、重视生产,而忽视质量、忽视需求、忽视销售的发展方式; 第二,“二次产业”即流通与销售环节要避免产运销分离、价值分配分割、管理体系分开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具有相对清晰的分工,生产者不研究市场需求变化,产业发展盲目上马现象较严重,这种产供销的分割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另外,产品生产者、物流运输者与销售者之间的产业价值分配制度不合理,或者存在严重失衡问题,也是造成当前中国产业发展出现困难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产供销的统一化才能避免某一产业“一哄齐上、一哄齐下”的问题。比如前些年的光伏、互联网电商等产业发展即是例证; 第三,“三次产业”即产业服务要避免服务水平低、服务能力弱、服务体系散。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处于盘活、激化存量的发展阶段,大量的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大量的落后产能需要转化、大量的企业需要提升管理与价值水平,因此产业服务业越发显示出巨大作用。所以要做好产业发展战略咨询、趋势研究、管理组织、运营模式的创新服务; 第四,“四次产业”即互联网运用,要避免重虚轻实、重实轻虚、虚实分割。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运用与电商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产品的市场销售、创新了业态,也对实体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笔者认为,产业发展中互联网的应用必须既要避免忽视实体而注重互联网运用,又要避免重视实体而忽视互联网运用,更要注意不能把实体与互联网应用分割开去; 第五,“五次产业”即文化创意要做到创意不异想、设计不天开、品牌不妄值。从产业发展实践看,产品的工业创意、品牌的包装设计、企业的文化底蕴形象塑造,在产品市场销售、产业价值体现、全球化市场竞争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然而,不论是产品工业创意设计,还是产品品牌与企业形象塑造,都应该体现科学、务实,不能异想天开; 第六,“六次产业”即融合发展要避免全产业链割裂、全体系链分裂、全生态链散乱。“六次产业”实则是把以上“五大产业”进行融合、紧密、连贯运用,因此必须避免各个“产业”之间的分裂、分割、分散,才能真正形成“全产业链生态”,形成自身产业体系、产业协同体系、产业外部环境系统之间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通过对“六次产业理论”的分析研究与创新思考,可以看出“六次产业理论”实质是形成了“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其主要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打通了产业链,解决产业流程分割问题;二是通过对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整合,缩短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实现了集聚产业要素、极致产业资源、重构了产业价值体系;三是做好了产业服务,协调生产组织、产业管理、产业服务的关系;四是通过聚合文化创意与互联网,实现品质、品牌、价值的极致化;五是通过创意创新,提升了产品工业设计水平、提高了产品品牌价值、增强了全球产业价值竞争水平;六是通过产运销相结合、价值分配合理化、管理体系协调化发展,进而实现了创新产业发展新理论、实现产业发展共享新模式。因此,对处于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布局、增加全球产业竞争力的当前阶段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