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5-26
2017-05-26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企业“走出去”

作者: ■许泽玮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374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与活跃的基层创新进行有机结合。企业作为基层创新的重要主体,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因此,要以“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企业进行海外拓展,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努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与企业“走出去”共同推进。
    “一带一路”的关键在于共享、共赢,其推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我国优势力量,引领国内新兴产业走出去,例如场景化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等产业,通过“走出去”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益,推动当地的发展;同时,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沿线国家比较先进的技术,甚至能将国外发展良好、国内又没有的商业模式在改良过后,引进到国内,进而推动我国各产业发展。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实现了从理论设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进入全面推进务实合作的新阶段。“中国方案”赢得广泛赞誉。
    作为当代青年,我为祖国感到自豪。“一带一路”设想是中国首倡,但为各国所共享。从非洲大陆首条跨国电气化铁路,到中巴经济走廊已成燎原之势的电力建设;从驰骋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到直抵地中海的海上丝路远洋货轮;从合作项目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到无数普通人生活的悄然改变。“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更是深深的影响着沿线国家,同时也彰显了“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中国胸怀,诠释了“言必信、行必果”的中国行动,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值得骄傲的壮举。
    作为创业者,我感受到的是无限的商机。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机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发展。如何更好、更快地加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之中,是我们创业者们需要时刻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与活跃的基层创新进行有机结合。企业作为基层创新的重要主体,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因此,要以“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企业进行海外拓展,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努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与企业“走出去”共同推进。
    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风险,包括部分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内涵存在疑虑、误读,难以达成广泛共识;沿线各国政策法规不一致,投资环境复杂等。同时,从目前已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的企业来看,普遍存在着过度竞争、国企数量大、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推动投资多元化,构建国企、民企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格局,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
    目前,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一带一路”中担任着领头羊角色,但如果只有国企参与海外项目建设,容易被认为带有一定的国家意识,造成沿线国家的疑虑。民营企业作为市场化的主体,为寻求自身发展而进行海外拓展,能够消除这种疑虑,对“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因此,要充分利用国企和民企在海外投资中的不同特点,让两大主体均参与其中,形成互补效应,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对参与“一带一路”的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以此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去”。
    第二,完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缓解民营企业海外发展的资金瓶颈。
    民营企业难以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资金问题。由于亚投行、丝路基金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主要流向大型国有企业,同时商业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较少,人民币清算行与本币互换网络覆盖不全面,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致使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融资渠道不通畅、融资成本高、跨境资金流通障碍等一系列限制。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的金融服务体系,缓解民营企业海外发展的资金瓶颈,通过政府牵头、金融机构跟进、民间资本参与的方式,在丝路基金和亚投行内创新信贷机制,提供专项扶持资金,推进银行海外拓展与企业“走出去”互动。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搭台、国企主导、民企参与的合作模式,让民营企业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
    第三,加强复合型人才建设,推动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
    人才因素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关键。企业在参与海外项目投资时,需要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只有充分了解被投资国家的国情、法律法规以及文化习俗,才能帮助企业适应国外投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匮乏,也给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突破人才瓶颈,推动企业更好的参与“一带一路”,需要形成以项目为导向的培训机制。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强化人才的专业领域技能,并加强其对被投资国家的熟悉程度。同时,还可以在合作国挖掘符合企业需求的本土人才,打造本土化“人才供应链”与管理体系,为“企业就地取材”。
    此外,以产业集聚人才的跨体制、跨行业、跨区域人才资源整合优势,有效打通体制内外,科研事业单位与民间智库、市场组织之间的区隔,建构起百川归海、众星捧月的聚才用才体制机制。
    “一带一路”的关键在于共享、共赢,其推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我国优势力量,引领国内新兴产业走出去,例如场景化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等产业,通过“走出去”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益,推动当地的发展;同时,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沿线国家比较先进的技术,甚至能将国外发展良好、国内又没有的商业模式在改良过后,引进到国内,进而推动我国各产业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延庆区工商联主席、91金融董事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