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5-15
2017-05-15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开发俄远东地区 黑龙江农业民企打冲锋

作者: ■本报记者刘洁蒋承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551
开栏的话:
    5月的北京,鲜花绽放。在全球的瞩目之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隆重启幕,来自世界2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汇聚一堂,共图发展大计,为全球发展注入新能量,共同打造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
    人们记忆犹新,在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从那时起,在"一带一路"战略架构下,中国广大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大,也走得更远了。他们或飞跃大洋,或穿过大洲,于丝绸之路沿途各国落地生根,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界携手合作取得了共赢。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民营企业"系列报道,陆续展示民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工厂开设、经济园区打造、商品市场运营以及国际贸易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讲述各领域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感人故事,诠释各区域民营经济"走出去"的成功经验,目的是为了推动更多民营企业"走得出去"、"走得更好",为推进"一带一路"发展继续奏响"交响乐"。
    2017年的第一天。在中国黑龙江省境内的黑河,冰封的江面上,来往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卡车卷起阵阵清雪。
    一辆辆从俄罗斯口岸开出的重载汽车上,是返乡的俄粮——在黑龙江,人们这样称呼那些由跨境在俄罗斯土地上种植出来的粮食。有大豆,玉米,小麦……
    这一天,黑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外发布了一则消息:由于卢布汇率持续低迷、中国大豆价格上涨等原因,2016年,中国黑河口岸进境粮食突破20万吨,货值达6229万美元,与同期相比增幅达21%,创历史新高。
    而在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协会会长、东宁华信工贸集团董事长李德民看来,这么多粮食进境,有他们这些在俄罗斯从事农业生产者的功劳——2016年,仅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协会会员企业在境外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870多万亩。
870万亩耕地与“俄粮返乡”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之间的经贸合作会越来越坚实。”李德民刻意强调了“坚实”二字。
    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王金会对此的表述则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黑龙江省农业部门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农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农民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联合农业开发与合作。“我们鼓励中国企业去境外开发农业生产,利用国外的资源来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农民增收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随着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的跨境农业迈向深入,一个“头在境外、尾在境内”的跨境产业链,开始在以黑龙江为核心的中国东北地区形成并开始运作。
    而实际上,这个产业链的形成始于一个被称为“俄粮返乡”的经济现象。如今,这被业内人士看作是中俄合作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根据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协会2016年度工作总结,去年该协会130家会员企业的粮食回运数量也呈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35.8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40多万吨,价值约1.2亿美元。
    从2012年开始,以东宁华信工贸集团为代表的大量中国民营农业企业开始把自己的产品通过各种方式运回国内。尽管当时这种对中国而言尚属“进口”的粮食在国内面临严苛的监管,但相较于俄罗斯饱和的市场,将粮食运回中国市场销售,还是让这些中国商人们赚得盆满钵满。
    于是,一到冬天,在黑龙江的密山、绥芬河、黑河等口岸,专门存放俄罗斯返销粮食的产业园里往往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走出去”惠及俄罗斯
    近些年,黑龙江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取得了相当成效。黑龙江省探索出了“企业+农垦”合作模式,即利用农业开发企业丰富的对俄合作经验和资源,加上黑龙江垦区世界领先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设备,在俄建设了农业产业合作开发园区。
    2015年4月,商务部、财政部联合签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确认函》,确认黑龙江省东宁华信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确认条件,成为我国国家级境外农业经济贸易合作区,并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的优先推进项目清单。目前,该合作区正打造成中俄农业合作的最大平台。
    身为东宁华信工贸集团董事长,李德民对自己的业绩十分欣慰——合作区历经10年开发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种养殖业、加工贸易业、仓储物流业为主的中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项目。目前,合作区拥有耕地6.8万公顷,设有14个种植区,农业机械化率达100%,建有7个粮食处理、仓储、加工园区,有万头生猪养殖区、千头肉牛养殖区、380头奶牛养殖区、年加工10万吨的大豆油脂加工厂等相配套。
    合作区不仅是发展境外农业合作的典范,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发展的标杆。其种植的小麦、玉米单产连续多年名列滨海边疆区第一名,并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提升了滨海边疆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发展速度。
    在进行农业合作开发的过程中,合作区还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提供就业岗位,履行社会责任,密切了中俄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
    农业产业合作园区的建设极大地解决了俄罗斯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在那里从事种植,用的基本上都是当地农工。一个村子,一半以上壮劳力都在我们农场。有活能挣到钱了,当地非常欢迎我们。”李德民告介绍说。截至目前,合作区已安排当地就业人数400多人,提供的岗位包括管理、司机、种植养殖工人、翻译等岗位,预计2018年将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
    2015年,合作区所属的阿尔玛达公司还出资将滨海边疆区的反法西斯纪念碑修缮一新;并在每年的俄罗斯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期间,前去看望二战老兵,送去慰问品。
    合作区还积极参与教育及社会慈善事业,改造修建了当地多所幼儿园、学校,并对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国家农业科学院,组织学生到合作区进行生产实践,目前合作区已成为该科学院的生产实践基地。
    黑龙江当代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宋魁说,合作区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成果惠及当地居民。这种“融入当地社会,造福当地人民”的做法,赢得了民心,收获了友谊,提升了中国企业形象,顺应了“一带一路”倡议要求。
    合作园区的发展也得到了俄罗斯各级政府的认可。东宁华信工贸集团的运营企业“ARMADA公司”多年被评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最佳农业企业,2012年还被俄罗斯莫斯科评级集团公司评为“俄联邦百强农业企业亚军”。
    截止2016年,已有黑龙江农垦新友谊农业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福信投资有限公司、哈尔滨英瑞斯饲料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落户合作园区,并带动了农垦北大荒牡丹江管理局、宝泉岭管理局的九家国有农场进入俄罗斯从事农业种植。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俄粮返乡’为中俄农业合作进入了新常态、新境界。”宋魁表示。
黑龙江成中俄合作“首席乐手”
    3年前,在哈尔滨召开的中俄农业合作圆桌会议上,中俄农业部签署了中俄农业合作备忘录,将在境外农业种植、农产品销售、大型农机具通关、粮食返销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农业领域的务实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也有了新扩展,尤其是在境外农业种植、农产品销售、大型农机具通关、粮食返销、农业品贸易合作、农业技术交流等方面放宽了政策限制,为企业创造出了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俄农业合作的“排头兵”,黑龙江省凭借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位优势,目前在俄远东地区的农业经营主体已达到110家,并在滨海边区、阿穆尔州、犹太州等8个州拥有农业合作项目。仅黑龙江农垦集团一家企业在远东地区投资开发的土地就达到100万亩。
    近期,俄罗斯有关州政府与黑龙江省政府达成了进一步加强农业领域合作的意向性协议。“随着俄罗斯对远东地区土地政策的逐渐明晰,黑龙江在对俄农业合作中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大,未来的合作前途无限。”宋魁信心满满地说。
    据了解,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国务院此前已批复《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批准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并把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公益性服务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确定为主要任务。
    专家分析,这一批示无疑为黑龙江省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及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农业和食品工业合作带来了巨大契机,农业已成为中俄合作的又一新热点。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