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5-11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苹果产业需优化布局国内市场找出路 |
产地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 |
作者:
■本报记者席昱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093 |
|
|
|
|
|
|
“全球最大的黄土高原产区的69个苹果产业基地县中,3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苹果产业已成为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宁夏、山西等中西部省区的优势产业和扶贫产业。”中国苹果产业协会会长杨易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一场“每天一苹果营养促健康”公益倡议活动上如是说。 话音未落,场内众人交头结耳。众所周知,苹果因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抗养化物质,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被称为“水果大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苹果生产大国,苹果产业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此次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中国苹果产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陕西果业管理局的联合倡议能否促进我国苹果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呢?与会专家给出了产业发展建议。 好果还得好吆喝 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陕西“一户一亩苹果园,不愁脱贫过好年”的事例被大会发言人王国庆作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经验分享,并由此在媒体与坊间传播开来。 故事得从1947年说起。当年身处黄土高坡的延安洛川是陕北出名的穷县,当地农民都在黄土里刨食,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当地一位叫李新安的农民从河南引进了苹果村苗,想用种苹果来改变“收获微薄”的问题,但周围的乡亲都不理解他的做法。即使这样李新安也没有放弃。到1957年,他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业展览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这次接见让李新安萌发了一些想法……在两年后的国庆前夕,李新安把自己的苹果送到了北京,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品尝了苹果之后,让中共中央办公厅给李新安写了一封回信。信里称,洛川的苹果是陕北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创举”。 王国庆说:“正是半个多世纪前的这个创举,让苹果在今天成了陕北农民的‘摇钱树’。”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小苹果被做成大产业的相关故事还真不少,像甘肃省天水市的花牛苹果的故事更是飘洋过海、香飘世界,也堪称美谈。 “花牛苹果”的由来是这样的。为响应当时“苹果上山”的号召,1952年天水花牛公社花牛寨建了一个苹果山地栽培示范点,1965年示范点的果树挂果销售,公社将苹果送去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国际博览会,装好箱之后,社员在箱子上写了“天水花牛公社”几个字。在会上花牛公社的苹果因其色度、果型、肉质、含糖等四项指标均优于美国“蛇果”而一举夺魁。众人问其品牌名,工作人员找到包装箱说:“花牛苹果”,自此花牛享誉全球。同年,社员精心挑选出两箱刚刚采摘的苹果给毛主席寄去,主席品尝后非常喜爱,并在家中会见时任甘肃省省长的天水籍著名人士邓宝珊时用天水苹果招待他,称赞道:“你家乡天水的苹果好吃!”。此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致函,代表毛主席向花牛村村民致谢。此后,花牛苹果正式以“花牛”作为商标,向国外大量出口。 关于苹果品牌的故事可以列举很多,但市场上消费者能耳熟能详的就那么几种。不论是苹果也好,还是其他产品也罢,品牌是每个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产品繁多,酒香也怕巷子深,打造出好品牌的下一个目的就是宣传,好山好水出好果,出了好果还得好吆喝。”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有报道称,我国苹果年产量达4300万吨,在全球遥遥领先,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是排名第二的美国产量的10倍。消费、加工规模均居世界首位,出口居全球前三位。 尽管近年来,我国苹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年均增产近200万吨左右,但消费量继续随产量同步提升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据对比,当前我国年人均鲜苹果消费量已与北美、欧盟、日本等区域和国家相当。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张和单产水平的提升,苹果总产量还将继续增长,我国苹果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转型调整期。 中国苹果产业协会会长杨易指出,全国苹果已出现难卖苗头,产地收购价不断下降,销售价格下滑,销售进度迟缓,供需压力已经显现。同时,全球总贸易量不足千万吨,不足我国总产量的1/4。虽然我国苹果出口量已居全球前列,但仅占国内总产量的2.5%左右,因此依靠国际市场消化苹果产能的空间有限。在产量快速上升、价格持续走低的同时,苹果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特别是人工成本。如果这种趋势持续,将对我国上千万果农的收入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杨易指出:“各产区一方面需要按照中央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努力引导产业布局优化,改进栽培模式,提升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携起手来,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优化消费布局。” 来自甘肃的刘洋(化名)告诉记者:“在老家苹果时不时被作为地方政府拉动农业经济的产业,苹果村种了挂果没几年就又要求砍掉,再过几年又开始放树苗让种,在‘砍了种,种了砍’中来回折腾,记得有几年滞销时,村子里农户家养的猪都不爱吃苹果了。” 关于市场销售方面,张玉玺认为,除了好的品牌,更要规模化,规模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农业规模化后,农村合作组织可以根据市场形势,合理计划每年的种植面积,形成产销对接链条,慢慢解决滞销问题。他说:“中国农业是小生产对大流通。农产品种植不是越多越好,不能盲目跟风种植。” 根据市场状况制定有效战略 国家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农经学会会长尹成杰同样指出,“随着苹果种植面积和苹果产量的迅猛扩大与快速增长,苹果价格跌多升少,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外消费需求增长跟不上苹果产量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苹果市场供求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苹果产销战略,把产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把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就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为此,尹成杰就如何把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国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六条可行性意见。 一是调整品种结构。他以陕西省渭北果区为例,秦冠、红富士品种占到80%以上,而早、中熟嘎拉,美国8号,陕嘎3号,富红早嘎等仅占10%-15%,加工果汁的高酸度苹果更少。品种老化、品系杂乱、良种比例少,未形成地方特色品种,竞争力不强,品种多样性差。二是提升果品质量。尽管各级政府和果业技术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宣传和大力推行果实套袋技术,生产无公害果品,但在实际生产中果实套袋只占1/2或1/3,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是政府引导果农科学种植,做强不做大,通过内部交流、技术培训、外部考察等方式,培养小规模种植,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四是转变思路,构建模式逐渐实现育苗、种植、产收、加工、包装、冷链产业化。引入借助电商、与商家联盟、家庭农场,形成农资种植销售一体化,全面提升中国苹果产业化程度。五是营销科学化。目前,果农所采用的苹果营销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守株待兔”,农民将苹果收获以后放在家里,等着客商上门收购;另一种是“提篮叫卖”,走街串巷地销售苹果。未来需要更多的营销技巧。六是进一步优化。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完善营销体制,加速整合品牌资源,建立全程苹果种植服务体系。 “时下,恰逢我国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节点,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膳食升级的重要阶段,希望各界力量能够团结起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号召,推动苹果产业、绿色乡村与健康生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互相融合、协调发展。苹果产业也应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完善产业布局、市场布局和消费布局,加快提质增效步伐,更好地发挥扶贫富民效应,更好地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为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杨易如是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