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5-10
2017-05-10 第02版:二版 【字体】大 |默认 |

9个海外科教机构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

推进成果转移转化 促进人才合作培养 提供政策建议支撑

作者: 【记者王洋9日北京报道】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76
编者按
    随着“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提出,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被视为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产能转移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缓解需求萎缩及产能过剩等问题,促进其长远健康发展。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已激发出巨大的合作潜力。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制造业对外投资占比近两年突飞猛进地增长。制造企业对外投资总额在我国对外投资总额占比长期徘徊在5%~6%,而2015年增至12.1%,2016年更是增至18.3%。
    目前,美国提出回归实业,欧洲也在再工业化,都希望回到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位置。中国也正在从过去的低端制造迈向中高端创造,在此机遇下,是否能实现制造也弯道超车,也成了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海外生根发芽,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往来,产能合作等方面开花结果,更是开启了技术交流、创新模式、共建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记者从今天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科院自2013年开始打造“人才、平台、项目”相结合的“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体系,目前,已建成9个海外科教机构,成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科技合作开放基地。
    据介绍,这9个海外科教机构分别是: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尼泊尔)、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缅甸)、中-斯联合科教中心(斯里兰卡)、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智利)、南美空间天气实验室(巴西)、曼谷创新合作中心(泰国)。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指出,科技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科技合作入手,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研究解决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有利于从战略层面推动建设“一带一路”的共同愿景。
    同时,科技创新也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科技的保障和支撑。因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建设重大工程中可能要解决一些技术瓶颈问题,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攻关,对提升工程的质量以及创立品牌,都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撑。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支撑服务好“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科院于2016年初启动了“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行动计划,牵头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共同体”。此计划的中期目标是,到2030年,“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并且在带动双边、多边及区域科技合作当中发挥骨干网的作用,使中国科学院在亚太、亚欧、亚非地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处于龙头和中心枢纽地位。长期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使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成为亚太、亚欧、亚非地区“科学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柱,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据悉,这9个海外科教机构发挥了平台和枢纽作用,推进国内外科技界、产业界优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高端科技人才合作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政策建议与支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