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5-02
2017-05-02 第06版:六版 【字体】大 |默认 |

同乐村党总支书记和政国的“同乐梦”

作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80
    4月,云南维西县同乐村药材基地的中药材已经开始出苗,这段时间最需要防虫害,才能保好苗。
    早上7时,和政国就前往村民家里,提醒大家防治病虫害。可是去了好几家,都吃了“闭门羹”。
    “就知道没在家,现在到家里找他们太难了。”和政国笑着说,要么没人在,要么只有老人在家,劳动力都上山去药材基地了。而4年前,很多人到9点多都还在睡大觉。
    和政国是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党总支书记,2013年,他从镇里被派到同乐村任职。这是位于叶枝镇南面的傈僳族村落,来这里之前他已经了解到该村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要想帮助村里摆脱贫困并非易事。
    到村后,和政国发现,即便在白天,村里也常有村民因为酗酒醉倒在路边。而到了晚上,酗酒的情况更为突出,喝酒、通宵唱傈僳调已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样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劳动。”和政国说,这些习性是村民长期形成的,要改变村民这些不良习性并非易事。他索性直接住进村子里,这一住就是半年。
    住进村里后,每天早上和政国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叫村民起床出工。当时有人建议直接用广播叫醒,但和政国心想,村里有一些老人在家,用广播肯定会影响他们休息。所以,从早上7点开始,他就挨家挨户地敲门,让村民早点出工。
    “要改变村民们熬夜喝酒的消极状态,让他们早睡早起。”和政国说,通过近20天的坚持,村民开始明白书记的苦心,便从一开始的反感到逐渐接受,现在“早睡早起”已经成为村民的习惯。
    除去了生活陋习,但村民发展的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同乐村是典型的半农半牧的村落。全村大部分农户都靠国家的低保、惠农资金,即便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和政国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经济发展肯定要从如何更好利用这片土地入手。
    为此,和政国在请专家实地考察后,决定在村里发展中药材。没有技术就外出去学习,没有种苗就从外地引进。为了带动群众栽秦艽,他自己动手栽种,并将栽种的二十八道工序全部告诉群众。对于没有资金的群众,和政国用他的工资购买清秦艽苗、桔梗苗、黄精种苗发放给群众,购买这些种苗就花了近2万元。
    “要不是书记帮助,我可能还在酗酒。”村民和玉龙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曾经常常酗酒,因为酗酒家里基本没有收入,也影响到家庭和谐。而去年,他种植中药材收入超过了2万元。
    在组织形式方面,和政国有自己的思考。老百姓需要有引路人,要发展集体经济,增强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在党组织带领下发展产业。
    为此,和政国带领村三委班子,依托“股份合作经济”试点村的契机,探索建立了“总支+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模式。村里成立了四个特色产业党支部、三个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都是党员,很多都是免费服务。
    24岁的和国强是维西同乐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的一员。2012年,和国强就开始在外地打工,去年过年回家后,得知村里正在搞乡村旅游,在支书的劝说下“留下来”。目前主要工作是接待游客以及销售村里的特色产品。“像羊肚菌、土蜂蜜很受欢迎。”和国强说。
    以前村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现在基本都回来参加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在和政国的带领下,同乐村由没有任何产业发展到有1800亩中药材、1200亩核桃、600亩水果。去年中药材的产值达到了200多万元,参与种植的农户每亩最少收入3000元,最多的达到了9000元。
    “一名党员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团结一致,一个党支部是能够带大家脱贫致富的。”和政国说。(杨静)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