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4-25
2017-04-25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致富有道 治贫有“药”

——贵州省岑巩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促农增收纪实

作者: ■张能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78

    随着人们“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中医药已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贵州省岑巩县全面实施大扶贫、大健康战略行动,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让中药材种植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带动贫困农户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实现致富有道、治贫有“药”。
    公司帮扶壮产业
    “阿哥脱贫想发财,妹妹我劝你种药材;如今药材有市场,减贫摘帽致富快。”近日,走进思旸镇岑峰村,远远就能听到这样的山歌,歌声里唱出了岑峰村民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信心。
    近年来,该县在实施“千企帮千村”活动中,贵州省祝仁堂药业公司与岑峰村结成帮扶“对子”,为带动群众走向致富路,公司通过对岑峰村进行考察,发现岑峰村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山地面积大、水源充足、空气质量好,适宜中药材生长。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组织,由公司免费提供技术、药苗、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农户可用资金、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公司负责收购的“订单”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盈利按“1:3:6”模式分红,即产业总利润的10%作为合作社管理、技术人员经费,30%作为农户入股合作社结余发展资金,60%用于当年入股农户按入股比例分配。
    目前,岑峰村已投入资金100万元,其中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群众入股资金50万元,实施中药材种植800余亩,通过“股份制+订单”模式,让农户吃了“定心丸”,参与入股群众196户,其中涵盖贫困农户124户444人,每亩投入成本1100—1200余元,年底收成后亩可创收3000元,创产值240余万元,让贫困户实现种药治“贫”。
    合作社“抱团”发展
    “去年我种植中药材钩藤产业60亩,实现创收20万元,比种植什么都强。”说起中药材种植产业,凯本镇龙塘河村白明军高兴地说,中药材种植真是“短、平、快”的好产业。
    2013年,凯本镇龙塘河村委会副主任白冰结识一位中药材老板,并邀请他到当地考察,认为凯本镇气候好、水资源丰富,烤烟闲置大棚多,很适合发展钩藤产业。2014年4月,白冰在沈家湾村烟草育苗的闲置大棚培育钩藤苗2.92万盘466.7万株,待大棚苗长到一定高度,再移植到苗圃里种植,兴建商品苗基地60余亩。当年,他培育的苗木获得丰收,每亩创收5000元左右,实现创收达200万元。
    钩藤苗木种植成功后,在镇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岑巩县金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行。2015年3月,合作社与贵州省一家医药公司签约,建成了黔东南州钩藤苗木种植基地。合作社为药农提供技术、提供服务、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保证了苗木质量,并与药农签订回收订单,让药农吃下“定心丸”。在凯本镇沈家湾、天马镇白岩坪两处烤烟育苗闲置大棚共育钩藤种苗9万盘、1500万株,同时在凯本镇的大寨、龙塘河等村大力发展钩藤苗圃400亩,同时还种植钩滕600余亩,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种植管理,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中药材钩藤苗木产业链,实现产值1200万元,惠及两个村210余农户。
    目前,在合作社的“抱团”发展下,凯本镇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600余亩,其中,钩藤1500亩、黄精100余亩,涵盖50余户精准贫困户脱贫致富,中药材种植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
    “以短养长”促增收
    “我在油茶苗下套种近1000亩中药材,预计可创收200万元左右。”谈到“以短养长”发展中药材,平庄镇包东村药农杨文乐呵呵地说。
    2015年,曾当过木材老板的杨文转型发展油茶种植,筹集各类资金近300万元,在平庄镇包东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油茶种植3000亩。然而,油茶产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在林业技术员的指导下,他与贵州一家医药公司签订供销“订单”,采取林下套种太子参、地射等中药材1000亩,每天可解决30余人农民工就业,带动包东村地岳、马家坡等3个村民组120户、600人实现创收。既带动群众增收,又通过中药材种植补充油茶周管理转资金的不足。
    在岑巩,像杨文一样“以短养长”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农户近50户,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引导农民转变种植理念,一改常规,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去年,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万亩左右,创收3500余万元,让1000余贫困农户发了“药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